59年林彪返乡探望,特意托村里书记给一名女子3000元,这是为何?

1959年,已经位列“中国十大开国元帅”之一的林彪回到了湖北黄冈,很快得到了当地居民和村干部们的夹道欢迎。

人们把林彪的家门口围得水泄不通,年轻人想要探看这位“元帅”的模样,而年长的大多也见过林彪,因此都聚拢在一起。

大家其乐融融,追古忆今,一时间好不热闹。

聊了会儿天后,林彪突然试探性地问道:“她还在不在?”

在这个村子当中呆久了,许多村民都知道林彪口中的这个“她”是谁,便不约而同地沉默了下来,只有村干部主动答道:“汪静宜还在。”

林彪似乎有所动摇,便提出要去看一看“她”。

可是,汪静宜早就从村民口中听说了林彪要返乡,因此远远地躲了起来,一群人找了半天,也没能找到汪静宜的藏身之处。

寻找无果,林彪眼看着要到自己返程的时间了,他只好从怀中取出了3000元钱,郑重其事地交到了村书记的手里,叹气道:“算了,请你帮我把这笔钱转交给她吧,就说是组织照顾的,不要声张。”

在当时那个人均工资还只有四五百的年代里,3000元钱无疑是一笔“巨款”。

那么,让林彪和村干部之间的这个心照不宣的女子“汪静宜”究竟是谁,林彪又为什么要转交给她这样一大笔钱呢?

这一切,还要从林彪的童年开始说起。

一,幼时的“娃娃亲”

1907年,林彪出生在黄冈林家大湾的一户普通甚至有些清贫的人家当中。

由于年幼体弱,6岁时,林彪染上了“黄癣”,头发也掉了不少,一度成为了小伙伴们嘲笑的对象。

在那个封建的年代里,父母常常很早就要开始替儿子操心婚事,林彪的家中自然也没有例外。

看着儿子几乎“秃顶”的丑模样,发愁的母亲曾经想为儿子准备一个“童养媳”,然而却因为家中条件所囿,最终没能成功。

没想到,就在母亲陈氏还在为儿子的未来而发愁时,林彪的父亲林明卿却忽然为儿子寻来了一门“好亲事”。

原来,林明卿在一家杂货店打工时,机缘巧合地结识了当地的教书先生汪有成。汪有成文采斐然,满腹经纶,又写得一手好毛笔字。

林明卿一开始想要跟汪有成学习书法,没想到一来二去,两个人越相交越觉得投契,很快成为了无话不说的一对好友。

和林家不同的是,汪有成祖上曾经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富户,只是因为经营不善,家道中落,汪有成才不得不出来教书以维持生计;

而在汪有成的介绍当中,他家中足足有六个子女,得知林明卿最近正在给儿子相看媳妇。

汪有成主动提出,四女儿汪伯梅恰好和林彪的年纪相仿,最适合结一对“娃娃亲”。

1914年初,林家和汪家两户人以“订婚饭”的名义宴请了周遭的亲朋好友。

当着大家的面,汪家将“汪伯梅”的名字改成了“汪静宜”,就这样将这门包办的亲事定了下来。

在这之后,林汪两家大人之间的走动往来更加密切,几乎快要相当于“异性兄弟”;可是这一切对于当时的“主角”林彪来说,都显得陌生而遥远。

在订婚宴后,他也再也没有见过汪静宜一面,所谓的娃娃亲,更是在他接受新式思想的熏陶后,逐渐被他遗忘在了角落当中。

然而,另一边的汪静宜却走着和林彪完全不同的道路:

尽管当时的清王朝已经灭亡,但是,由于汪家百年的封建余毒思想尤在。

所以,汪有成仍然恪守着“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想法,从来没有让女儿开蒙读书。

汪静宜也在父母的指点下,学习并遵循着老旧的“三从四德”——正是这一错误决定,为汪静宜的一生画下了悲剧的注脚。

随着时间的推移,汪静宜逐渐长大。

豆蔻年华的她容貌姣好,身材标致,举止得体,获得了十里八乡亲戚们的交口称赞,可是,这些夸奖却并不能让林彪感到开心:

自打跟随堂哥前去省城武汉读书后,林彪逐渐接受了许多新式西方思想的熏陶。

而在开阔了眼界后,他越发认为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汪静宜和自己之间没有任何共同语言,更谈不上所谓的“感情”。

所以,林彪也越来越对于这桩从小定下的娃娃亲打心眼里感到抵触,他渴望着自由自在,希望能寻找一份完全由自己做主的真挚“爱情”。

而由于他的不情不愿,这一桩原本应该在两人成年后就立即生效的“约定”,也就这样被迫日复一日地拖了下去……

二,一推再推的婚期

1924年冬天,17岁的林彪从武汉返回家中,准备过年。

看着业已长大的儿子,父母特地提起和汪家的婚事,想问问林彪打算准备什么时候回来结婚。

没想到,一向听话的林彪却明确地表示出了不愿意,他甚至试探性地询问母亲陈氏,能不能解除和汪家的婚约。

陈氏原本还沉浸在儿子长大的喜悦当中,没想到突然听说了这么“大逆不道”的念头,顿时气得哭了起来。

而林明卿也气得拍案而起,指着林彪的鼻子骂道:“混账东西,哪儿有长大退婚的道理?”

从小时起,林彪就非常清楚自己的父亲是一个格外信守承诺的人,而由于林明卿在家中向来说一不二,因此,他在林彪的心目中更是积威甚重。

眼看着父亲怒发冲冠,而连一向疼爱自己的祖父都不同意退婚,林彪不敢再反驳,只能默默地将这份不甘愿偷偷藏在了心里。

然而,或许是察觉到了林彪的敷衍,母亲开始催着林彪尽快成婚,甚至想要趁着林彪这次放寒假在家,把婚事给办了。

可惜巧合的是,在准备敲定婚期的时候,迷信的陈氏翻开黄历,却发现1925年全年都是“凶年”、对林汪两家的结合“不利”,这场婚姻也只得再一次被搁置了起来。

侥幸“逃过一劫”后,林彪深知自己下一次可能没这么“好运”了。

所以,在这之后,无论父母如何催促询问,林彪都寻找各种理由推脱、不肯回家,而在考入黄埔军校后,林彪更是因为时局动荡,一度和家里失去了联系。

对于林彪来说,外面的天大地大,没有的父母的约束,更能让他自由自在地“翱翔”;可是,对于处在老家的林汪两家来说,林彪的失联让人既焦虑、又担心:

林明卿担心失信于好友,而汪有成也同样担心自己的宝贝女儿年纪轻轻就要守寡,两家人就这样一天天数着日子,盼着林彪的消息能早日送回家中。

1927年初,林彪跟随北伐军第四军独立团回到武汉。

为了让家里安心,林彪在稳定下来后,修书一封寄回了家里。

可是令他没想到的是,在接到信件后,林明卿和陈氏为了把林彪骗回家结婚,竟然谎称陈氏病危,让林彪速归。

得知消息后,林彪匆忙赶回了家中。

到家后,林彪才哭笑不得地发现家里张灯结彩,而本该“病危”的母亲正在洒扫庭院,父亲则气定神闲地为他准备了不少礼物,就等着他回家结婚。

实际上,在外面“失联”的这段时间里,林彪还曾经寄希望于汪家等不及、将汪静宜另嫁他人。

然而,看到汪家一直在恪守承诺地等着他,林彪骑虎难下,只能按照父亲的吩咐,拎着礼物和按照风俗准备的绸衣,来到了汪家。

林彪的到来让汪有成非常高兴,他一边收下了礼物,一边谆谆地教导林彪道:

“我和你父亲是多年老友,你父母也是忠厚的人,我才将静宜许配给你。我们不图钱、也不图官,就图你是个好人家,现在静宜周围同龄的姑娘都嫁人了,唯独只有她,人家要看笑话。你知书达理,千万不要误了她的青春呀!”

汪有成的一席话,让林彪既愧疚、又为难。

他既不愿意就此耽误了汪静宜的青春,又担心会破坏父亲忠厚诚实的名声,所以,望着汪有成期盼的目光,林彪只能言不由衷地撒谎道:

“汪伯父,我晓得,只是这次我只请了四天假,时间实在太紧张。等我北伐回来后,马上就回来,风风光光地和静宜成婚。”

汪有成看到林彪这样恳切,便将他这番糊弄的谎言当了真,乐呵呵地让林彪回去了。

而另一边,早在两人寒暄的时候,汪静宜便偷偷来到了窗下,她隔着缝隙看到穿着军装的林彪英姿飒爽,仪表堂堂,心里早已经小鹿乱撞;

而听说林彪北伐归来后就会来娶她,汪静宜更又是害羞又是高兴地羞红了脸。

回到房间后,汪静宜开始抱着绸衣盼星星盼月亮,等待着北伐战争胜利的那一天。

——然而,她做梦也没有想到,她翘首以盼多日后,远方却传来了林彪已经结婚的消息……

三,“背信弃义”的悲剧

在撒谎离开家里后,林彪就义无反顾地投身进了革命的队伍。

从北伐队伍到红军中的一员,林彪一路跟着战友且战且行,最终落脚在了延安

而在林彪的老家中,林明卿和汪有成也在日盼夜盼地等着林彪凯旋。

1937年,经过多方打听,林明卿得知林彪暂时在延安停留,便立刻写信给林彪,要求他派人马上将汪静宜接到延安成婚:

原来,在那个年代里,已经三十岁还未出阁的汪静宜早就成了个“老姑娘”,过去那些夸赞她的话也早就变成了指指点点,这让林家和汪家都感到非常难堪。

可是,此时的林彪经历了无数战争和革命思潮的洗礼,对这场来自封建社会包办婚姻更加抵触;

而另一方面,身在延安的林彪还认识了当时大家公认的“陕北一枝花”刘新民,在周围战友的起哄和撮合下,他和刘新民之间始终互相有着一层朦胧的好感。

所以,在收到信件后,为了能够彻底甩脱掉这个在林彪看来十分荒谬的婚约,林彪很快和刘新民结了婚,并且将两人穿着军装的甜蜜合影寄回了家中。

林彪的信件送回家中后,立刻在林汪两家中“炸开了锅”:

得知消息后,林明卿愧疚难当,汪有成气得半天没说出一句话,而汪静宜则差点当场晕倒在地。

她踉踉跄跄地走回房间,扑倒在床上嚎啕大哭。

没有人知道,在林彪离家北伐后,汪静宜每天都会去村口望一望,希望可以看到那个挺拔俊朗的身影;

早已经过了嫁龄的她背负着村里人的流言蜚语,始终坚信林彪不会骗她、一定会回来娶她。

可是,这一张照片无情地击碎了她所有的希望和念想,这焉能让她不心碎?

可是,生米已经煮成了熟饭,长辈们就算再生气,也拿林彪无可奈何,这一段婚约就这样被不清不楚地划上了句号。

不过,对于林彪来说,当初仓促置气结下的这一段婚姻也并不幸福。

由于他和刘新民性格迥异,两个人在家中时常爆发争吵和冷战,尤其是林彪在苏联养伤的岁月里,刘新民和他几乎是“两天一小吵、三天一大吵”,彼此之间的矛盾越来越严重。

最终,在1942年初,林彪和刘新民在苏联办理了离婚,独身一人返回了国内。

随后不久,林彪又经人介绍认识了漂亮伶俐的叶群,再度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并且很快又有了一子一女。

短短数年间,林彪已经两度结婚生子,可是在老家的汪静宜却仍然过着孤独的生活:

由于出身所限,汪静宜始终活在封建礼教对于女性的束缚当中,甚至在后来亲戚和邻居们出于同情,想要给已经年逾四十的她介绍对象,都被汪静宜坚定地拒绝了:“玉碎不改白,竹焚不改节,一女岂能事二夫?我生是林家的人,死是林家的鬼。”

一来二去,亲朋们也渐渐拿汪静宜没了办法,也就纷纷放弃了对汪静宜的劝说。

四,悲哀的晚年

随着时间的推移,先是汪静宜的哥哥成家立业、另立门户,随后,汪静宜的父母也先后故去,家中只剩下了她和因为身体原因而同样没能嫁出去的妹妹。

在那个新中国刚刚成立的年代,国家都一穷二白,更何况这两个大字不识的女人?

汪静宜姐妹俩相依为命,却连个像样的收入都没有,最穷的时候,姐妹俩三天都没米下锅,活生生饿瘦了一圈。

这些情况也同样被林明卿和陈氏看在眼里。

由于是林家背信弃义在先,林明卿始终对于汪静宜心怀愧悔,所以,林明卿一边暗中让陈氏送去一些米面接济她们,一边给林彪写了封信,劝说林彪“想想办法”:

“汪静宜苦等你这么多年,过去他父亲与我感情不一般,这件事我总觉得对不住他。你不能娶她,但不能不管她,她只是个弱女子,你不如给她安排点事情做。”

得到信件的林彪无意间和妻子叶群说了此事。

恰好当时叶群刚刚生产完,正周转在工作、家庭和孩子当中心力交瘁,听林彪讲述了出身乡村的汪静宜既不识字、年龄又偏大的窘境后,叶群便好心地提议道:“不如让她来这里帮忙做家务带小孩,有收入,又不需要什么学历。”

可是,这一提议却被汪静宜断然否定。

面对专程前来接她去武汉的工作人员,汪静宜感到奇耻大辱,甚至愤怒地涨红了脸:

“冻死迎风站,饿死不弯腰,我和她(叶群)原本应当是平等的,我不去给他们做保姆!”

就这样,汪静宜和妹妹一起守在旧屋中。

为了谋生,两人做了不少布鞋来卖;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手工的布鞋渐渐无人问津,姐妹俩的生活越发艰难了起来。

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老家的村干部为汪静宜姐妹俩划拨了一点土地,又安排汪静宜在村里的孤儿院里照料孩童,总算让两人有了点其他的收入;

随后不久,林彪回乡探亲,言谈之间,便发生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

等到林彪走后,村干部捏着林彪留下的“巨款”,前去敲汪静宜的家门,一直敲了很久,汪静宜才犹犹豫豫地打开门,看见外面只有村干部,汪静宜明显松了口气。

村干部于是将林彪留下的3000元钱递到汪静宜的手中。

汪静宜看着钱,沉默半晌,问道:“这钱是他留下的吗?”

村干部连忙否认道:“这是村里给你的补助款,快收着吧。”

汪静宜没有再说什么,只是默默地将钱收了起来。

1961年,或许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姐妹俩所居住的旧屋又因为年久失修,在风雨中轰然倒塌;这一次,尽管姐妹俩及时逃了出来,但是却连个容身之处也没了。

为了照顾姐妹俩,人民公社先是出资为两人又一次修建了一间仅有20平米的小屋,后又将两人列为村中的“五保户”,每月发放一点微博的救济金,自此供养了起来。

可是,到了这个时候,汪静宜的身体已经越来越差了。

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汪静宜本来就因为常年伤心而留下了许多“小毛病”,又因为贫穷、没钱看病,陆续患上了气管炎、哮喘、肺气肿等疾病,最终凄凉地病逝在了1963年的一个秋日当中……

五,一份悲凉而绵长的情意

汪静宜去世后,村干部帮助汪家妹妹一起料理后事。

在收拾遗物时,大家在老人的枕头下面发现了一件叠得整整齐齐的绸衣、一张撕得粉碎又被细心黏好的照片,和一块手帕包着的三千元钱。

当人们看到这三样东西时,不免感到无比唏嘘。

原来,这三样东西无一不是来自林彪之手:

整整齐齐的绸衣,是林彪当年在父亲的要求下送来汪家提亲的礼物;

而撕碎的那张照片,则是林彪第一次寄回家的、和刘新民的甜蜜合影。

在收到照片时,汪静宜大悲大怒之下,曾经把照片撕的粉碎。

但是,谁也不知道汪静宜是什么时候又将这张照片重新细心地黏在了一起,并且压平放在了枕下;

而在1959年,林彪转托村干部交给汪静宜的三千元“巨款”,也被这位老人细心地包好,和照片和绸衣放在了一起。

——或许,透过这三样被汪静宜珍而重之的物品,也能从中窥探出这位老人深藏于心的那份悲凉而绵长的情意……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林彪从头到尾都对于汪静宜十分抗拒,但是在老家人重修家谱时,林彪身后仍然写下了三个妻子的名字,排在第一的赫然正是汪静宜。

在她的名字后面,林家也用小字注明了一个“娉”,寓意着汪静宜是“未婚的妻子”。

如果从封建的思想来看,汪静宜梦想了一生,最终还是被归入了林家的家门,这对于她来说,或许也是一种安慰吧!

如今,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回顾汪静宜老人的这一生时,不难感觉出,正是封建社会中那套“三从四德”的说法禁锢了她的一生。

由于没有机会读书识字,汪静宜的身上也被旧社会所局限,套上了重重枷锁,从而导致了她这一生的悲剧和孤独。

如果没有包办婚姻,如果当年汪有成愿意让她和别的男孩子一样读书识字,如果她能够得到新思想的引导和开解,或许,她的人生也会大不相同。

可惜的是,没有如果。

而幸运的是,在新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汪静宜”们的悲剧已经消弭无踪,而我们沐浴着新中国带来的新生活,这是一种幸运,更是属于我们的幸福。

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整理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jikehao.com删除。
(0)
极客号的头像极客号
上一篇 2022年 10月 14日
下一篇 2022年 10月 14日

相关推荐

合作联系:1152QQ04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