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学霸趣闻|他虽然把官帽看得比较重,却也能干事并且能干成事

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戊寅科状元,是曾任大唐宰相的李揆之侄李随。关于李随的生平事迹,史料所载甚少,姑且存目。

李随有个同榜进士同学,值得介绍一下。此人名叫李翱,乃陇西成纪(故址在今甘肃天水市境内)人氏。

李翱自幼“勤于儒学,博雅好古”,二十四岁与韩愈相识。李翱十分推崇韩愈的文章见解,从此追随韩愈左右,做了韩门大弟子并成为韩愈推行古文运动的得力帮手。不仅如此,爱屋及乌的李翱,还娶了韩愈的一个侄女,与韩愈建立起了师生、战友加亲戚的亲密关系。

二十六岁时,在韩愈的宣传推荐下,李翱得以金榜题名、进士及第。进入官场之后,李翱长期在校书郎、京兆府参军、国史馆修撰这类级别很低,且无实权的文官位置上打转转,久久得不到提拔重用。究其原因,问题主要出在李翱的性格上。

据有关史料记载,朝廷官员们虽然很佩服李翱的才学,但却“恶其激讦”。也就是说,李翱性格过于耿直,耿直得近乎偏激。对于他来说,在遇事敢于发表自己意见的同时,不管不顾出口伤人的事情也是经常发生的。因为具有这样的性格,所以大家都很讨厌李翱。

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大家都很讲究面子。一个人如果言辞过于尖锐,常常让别人难堪,那这个人的人缘肯定不会好,即使他说的句句是真理。在官场上,人缘基本等同于官员的民意基础。一个民意基础很差的官员,除非他有很过硬的背景靠山,否则得不到提拔重用是很正常的事情。

在官场上熬了二十多年,李翱才好不容易爬到副局级干部的位置上(考功员外郎)。一个名叫李景俭的谏议大夫,是少有的几个赏识李翱的官员,曾推荐他接替自己的职位。谏议大夫跟左右补阙、左右拾遗一样,都是唐代门下省的专职谏官,但品级比后两者要高。谏官的职责,是研究审核国家的政策法规以及重要制度。认为不妥的,有权直接向皇帝规谏。唐代的谏议大夫和给事中,都被称作侍臣。

李景俭也是个口无遮拦的主儿,这点跟李翱很像。有一次喝高了之后,李景俭去见王播等几位宰相。借着酒劲,李景俭不仅直呼几位宰相的大名,还当面指责他们的种种过失,让他们很下不来台。这样一来,李景俭就把老几位给彻底得罪了。老谋深算的老几位,当面倒没说什么,但背后一个小报告打上去,就让皇帝也烦了李景俭。于是,李景俭就受到了贬官外放的处理。好不容易熬出头的李翱,也跟着倒了霉,一同被贬官外放,出任朗州刺史

感觉受了极大委屈的李翱,就跑到另一位宰相李逢吉那里大倒苦水,并指责李逢吉手握重权却只知道明哲保身,不敢主持公道,在原则问题上和稀泥。李翱还发牢骚说,自己既然报国无门,不能施展抱负,不如干脆辞职回家养病算了。李逢吉倒是比较有肚量,他不仅没有计较李翱的冒失无礼,反而建议安排李翱改任庐州刺史。这个位置,相比朗州刺史应属重用。

虽然把官帽前程看得比较重,但李翱还算是个能干事也能干成事的官员。比方说,他到庐州上任之后,正值当地遭遇比较严重的旱灾。一些黑心的豪门大户,趁火打劫,大肆低价兼并灾民田产。兼并之后,又不及时向政府申报田产交易情况,致使失地灾民还要承担相应税赋。根据这种情况,李翱下令清查豪门大户田产,责令他们按实际占有产业缴纳税赋,不得有所隐瞒。李翱的所作所为,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灾民的负担,使他们得以度过灾荒。

在唐文宗年间,李翱又做过郑州、桂州、潭州、襄州刺史,以及湖南观察史等地方大员,还担任过谏议大夫、知制诰、中书舍人、御史中丞、刑部侍郎、户部侍郎等京官。李翱官终山南东道节度使,六十九岁时病故于任上。

作为韩愈的学生,李翱的文学思想受其影响很深。李翱一生极为推崇儒学,反对把佛学抬得过高。他认为,孔子是“圣人之大者也”,主张人们的言行都应当符合儒家的“中道”标准。反映在文学创作上,李翱终生不懈地推行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认为文章应当义、理、文三者并重,坚持“文以载道”的创作理念。

李翱一生著述颇丰,有《李文公集》传世。李翱的文章和创作主张,对宋代散文和理学,均产生过不小的影响。

壹点号谷荻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整理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jikehao.com删除。
(0)
极客号的头像极客号
上一篇 2022年 10月 14日
下一篇 2022年 10月 14日

相关推荐

合作联系:1152QQ04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