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唯一被打开的皇陵,挖掘发现3千多件奇珍异宝,价值连城

“听说了吗,郭沫若院长准备开采明定陵。” “天呐,那可是皇家陵墓,里面珍宝估计数不胜数吧!” “那是肯定的,估计能大饱眼福了!”

上世纪五十年代,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向国家建议道:“我们应该挖掘两座墓群,第一座是秦始皇陵,千古一帝的美名贯彻中华五千年,《史记》曾记载秦始皇陵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第二座是武则天的乾陵,其内部有大唐盛世的无数珍宝,还有《兰亭集序》。”

考虑到财力受限,考古人才匮乏等因素,国家没有批准郭沫若挖掘陵墓的请求,于是他将目光转向明朝十三陵中最有价值的明定陵。这天,他与北京市市长和考古学专家联名上书周总理,希望能考察明定陵周围环境。

看到书文内容,周总理予以许可。就这样,中国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皇陵公之于世。这究竟是一会什么事?明定陵的墓主是哪一任皇帝?其中藏匿着什么样的无价之宝?就让我们走进今天的故事,探寻一下这段“千年皇陵”。

挖掘千年皇陵

明定陵隶属于明十三陵,明十三陵地处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占地面积一百二十平方公里。十三陵周围群山簇拥,中部为平原,陵前小河曲折婉转,依山傍水,风景秀丽。专家曾评价道,明十三陵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优秀建筑,其规模浩大、设计精妙、用料考究、施工刁钻、典制完备。在满足礼仪制度的基础上,与水流、山川完美结合,达到艺术的最高境界。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百废俱兴,强军、强工、强国迫在眉睫。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不愿抽调力量去开采皇陵,想要将这件事搁置下去。但在北京市市长吴涵和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的建议下,上级还是给予肯定回应,并强调,以保护为主,面世为辅的主导方针。

起初,考古队想要挖掘明成祖朱棣的长陵。因为朱棣是朱元璋的儿子,他手段强硬,深谋远虑。在朱元璋传位给他人时,他心生不满直接发动兵变夺取皇位。此后,朱棣将都城从南京迁回北京,并着手修建皇宫紫禁城和皇陵长陵。

有这么一段历史,相信明眼人都知道长陵的考古价值是最高的,其中所藏匿的珍宝也应该是最多的。然而经过数月时间,考古队依旧进展缓慢,只能在长陵外围徘徊。

万般无奈下,考古队只能停止挖掘长陵,着手对明十三陵进行考察工作。碰巧不巧的是,专家考察期间,明神宗朱翊钧的陵墓上出现小范围塌方。随着工作人员清理完现场,考古专家们在这片地方发现了几道很深的裂痕。那时,专家们立马召开座谈会,并在当晚决定正式开采明定陵。

翌日,专家们对明定陵进行抢修性发掘。经过数月的努力,专家们终于在1956年5月挖开了明定陵的深沟。事不宜迟,挖掘队加紧工程,不久后便发现了一扇石门。石门雕工精细,颇具帝王风范,上方写着“隧道门”三个大字。

看到这幅场景,有人直接喊道:“根据明历记载,隧道门就是皇陵地宫的入口,我们加把劲,估计一月内就能进入定陵。” 又经过十几天的挖掘工作,考古队发现一个券门。紧接着,又意外发现两道砖墙,此时隧道依旧很长,专家们根本不知道最终会通往何处。不得以专家们又开启第二条深沟,并在一个月后挖掘一座刻有字的小石壁。石壁上写道“此时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

3000件瑰宝问世

考古专家喊道:“这绝对是定陵的金刚墙,只要打开墙我们就可以进入皇陵内部。” 此话一出,现场的人并没有一窝蜂地冲进皇陵,而是愣在原地。毕竟皇陵是古代皇家重地,皇帝为防止盗墓,大都会命令工匠在墓道留下翻版和陷坑。

一旦盗墓贼踩上去,必定会落入陷坑被尖锐利器扎死,就算侥幸不死,光滑的墙壁也无法重新爬上来。当然这还算好的,一些心思缜密的工匠还会在墓道墙壁里安插密密麻麻的小孔,一旦有人触动机关,小孔中放置好的弓箭会全部射出,直接将盗墓贼射成马蜂窝。

除此以外,皇家陵墓中还会有水银毒、落石、火油、阴兵和毒气等等。简而言之,无论是考古人员还是盗墓贼,谁敢轻易涉陷,必然是有去无回。

在这样的前提下,谁都不敢带头进入。面对如此情形,专家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经过十多分钟的心理博弈,有位身材瘦小的工作人员自告奋勇,他说道:“我愿意以身涉险,但我需绑好安全绳。” 话音刚落,专家们一边点头,一边赞赏他的勇敢。

绑好安全绳后,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爬入地宫,幸运的是,地宫中并没有想象中的暗器,而是精美的浮雕。就这样,得知安全后其他工作人员和考古专家纷纷爬入地宫,反复摸索。

刚进入地宫时,地宫的高度令人只能弯下腰。走着走着,地宫的高度就超过正常人的升高。很快,他们走到一处来到地宫尽头。地宫尽头有一座白玉制成的墙壁,墙壁重达数千斤,经过所有人努力,白玉墙被缓缓推开。

映入眼帘的是巨大的石条,石条连接着前殿、中殿和后殿。在后殿里,专家发现了三具棺材,分别是明神宗和两位皇后。翻开棺材,只见明神宗的面部向上,身体微微偏右,左手拿着一串念珠放在腹部,这是典型帝王死后的造型。明神宗身上的金丝被发暗黄色,翻开金丝被,一具干枯的骨架浮现在众人视野中。有人感叹“岁月面前,人人平等。” 有人叹服“皇帝的奢侈和古代工艺的精细。”

翻看完明神宗的棺材,一行人开始搜集三个宫殿内的珍宝。经统计,明定陵所出土的文物数量高达3000件,各个价值连城。但令人遗憾的是,因为地宫门打开进入空气,宫殿内的文物均遭到不同程度上的损害,这些损害不可逆。当然木已成舟,专家们所能做只有在基础上妥善保管文物,免受侵蚀。

皇陵中宝物价值大同小异,但总有些出众的物件。据专家表示,墓中最为珍贵的就是皇冠、皇后冠和龙袍。

既是珍宝也是历史

明定陵中出土的皇冠叫做冕,前后共镶有24颗宝珠,为的是皇帝能平稳坐在龙椅上。可惜的是,这顶皇冠二十八年没有登上朝堂,只能说虚有其表,并没有体现出应有的价值。

皇后冠的龙凤冠共有四顶,奢华程度比起皇冠有过之无不及,其中有一顶前后共镶嵌3500颗珍珠和195块彩色宝石,将当时皇后的雍容华贵,端庄大气体现的淋漓精致。相比于皇冠和龙凤冠,皇帝的龙袍和皇后的凤袍数量就多很多,大致有三十多件。别看数量多,件件都是精品,其纺织工艺和用料都是极品。

据专家解释,龙袍缝制需要准确无误,当时的顶级工匠需要花费十年的光景。龙袍缝制的龙栩栩如生,如同的活的一般。凤袍的工艺相对较低,但仍需要花费五六年的光景,一般凤袍上会缝制凤凰、开枝的花朵等等。

不同的凤袍寓意不同,有的寓意早生贵子,有的寓意国泰民安,有的寓意皇家兴旺。除皇冠、凤冠、龙袍和凤袍外,明定陵地下宫殿还出土了金器、玉器、珠宝、陶瓷、冕旒、衮服、百子衣等等。

1957年,北京市政府将明定陵在内的明十三陵全部列入北京第一批重点古建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3月,国务院将明十三陵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3年,明十三陵申遗成功,去年,明定陵被列为“百年大考古发现”。因为挖掘明定陵,导致其内部3000件中的2000件文物受到损伤,国家领导直接出面批评:今后不会再主动挖掘帝王陵墓,10年、20年、50年、100年不会动摇。

事实上,除国家表态外,不再挖掘帝王陵墓还有三点主要原因。第一,技术能力有限。任何皇陵都是绝对封闭的空间,随着时间的推移,基本上都是无氧空间。如果出土,文物立马会氧化。第二,考古人才稀缺。考古是十分考验耐心的工作,在信息高速发达的时代,人们并不愿选择这份工作。第三,挖掘皇家陵墓所需要的资金是一笔天文数字。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文明源远流长。每一段历史都值得铭记,每一件文物都值得研究。它们凝集着工匠的心血,倾注着使用者的情感;它们,有着不同的故事,不同的主人,不用的曲折婉转;它们与众不同,每一道裂痕和缺口显得那么独特。

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整理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jikehao.com删除。
(0)
极客号的头像极客号
上一篇 2022年 10月 13日
下一篇 2022年 10月 13日

相关推荐

合作联系:1152QQ04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