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被满门抄斩却漏掉个儿子,他与陈圆圆隐居,如今后裔超千人

看到“吴三桂”这个名字,想必很多人第一个出现在脑海中的是“冲冠一怒为红颜”。但事实上,吴三桂在明反明,在清反清,是一个毫无忠义可言的反复小人。陈圆圆因为这一句话,背负了“亡明”的恶名至今,实在是很冤屈。

当然,吴三桂也因为两次叛变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一生中两次被人屠灭满门,也实属历史罕见。

先是因为背叛明朝,开关迎清军入关,击败了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李自成无奈退出北京时,为了报复反复小人吴三桂,将吴三桂的父母、兄弟姐妹和其他族人满门38口全部处死,一个活口都没留。

其后,吴三桂背叛清朝,起兵造反,高举“反清复明”大旗。又一次失败后,吴三桂的家族因为谋反之罪,再次被满门抄斩。康熙为了斩草除根,永除后患,甚至发起了在全国范围内的追捕,企图将吴三桂一脉一网打尽。

从史料来看,在此次满门抄斩和全国通缉之后,吴三桂一脉的后人再也没有出现在此后的史料记载中,就像是被康熙完全抹除了一样。但事实上,清兵对吴三桂一脉的杀戮,并未将其斩尽杀绝,吴三桂的一个儿子在机缘巧合之下被漏掉了。

侥幸逃过一劫的这个人名叫吴应麒,是吴三桂的亲生儿子,他为何能逃过如此严密的追杀?后来又怎么样了?

满门抄斩中活下来的幸运儿

吴应麒虽然没有吴应熊那样的显赫地位,但他也拥有吴应熊所没有的自由。与一直被清朝廷扣在北京做人质的吴应熊不同,吴应麒一直都留在父亲吴三桂的身边,跟随父亲南征北战,凭借敢打敢拼的勇猛做派,在战场上了立过不少战功。

吴应麒之所以能留在吴三桂身边掌握兵权,与他幼年时被暗中过继给吴三桂的哥哥吴三凤有关。这件事极为隐秘,即便在后世的诸多史料之中,记载吴三桂与吴应麒的关系也都是叔侄关系。

当年吴三桂在明朝的辽东当总兵时,娶了妻子张氏,此后又纳了一个妾叫杨氏。原本以吴三桂的总兵身份,娶个三妻四妾也属正常,但正妻张氏“性嫉”,在史书中都记载为“悍妇”,在家中很强势,即便是吴三桂也不得不避让三分。

张氏生下吴应熊以后,杨氏在明崇祯九年也生下儿子吴应麒。但杨氏身体弱,经过这次生产之后,身体每况愈下,竟然在产子短短几个月后,撒手人寰,猝然离世了。吴应麒失去杨氏的庇护,遭到张氏的排挤,她坚决不同意吴三桂继续将吴应麒留在身边。

杨氏已然不在,张氏又闹得比较凶,吴三桂无奈之下决定将孩子送走。但虎毒尚且不食子,吴三桂自然不忍心将自己的亲生儿子送给外人抚养,就将吴应麒送到自己的哥哥吴三凤身边,过继给自己的哥哥。

从此以后,吴三桂对此秘密守口如瓶,吴应麒长大以后,吴三桂依然与他叔侄相称。即便是吴三桂身边的心腹,也罕有人知道这件当年的隐秘事。至于了解内情的张氏和吴三凤,各自都有各自的顾虑,也都不愿意旧事重提。

正因为如此,吴应麒因为张氏的凶悍而自幼失去了做世子的机会,但也因此避免了被清朝廷重点关注,逃过了入京为质的悲惨命运。吴应麒凭借战功,被封为平西藩下左都统,他虽然与吴三桂叔侄相称,但他毕竟是吴三桂的亲生骨肉,吴三桂平日里对他照顾有加,大家只以为吴三桂是疼爱自己的侄子。

1673年,吴三桂打出“反清复明”的旗号,正式起兵反清。明朝叛将起兵复明,虽然有些可笑,但这样的口号还是帮助吴三桂聚集了一批反清复明的志士,跟着他对抗清朝廷。

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在吴三桂起兵之前,没有选择离京返回昆明,而是将自己的嫡长子吴世璠秘密送回昆明。吴三桂见吴世璠独自归来,明白了儿子吴应熊的用意,也得知康熙要提前削藩的消息,遂决定提前起兵。

吴三桂正式起兵后,吴应熊等人立刻被抓了起来。在商议如何处置吴应熊时,纳兰明珠提议,将吴应熊和他的儿子吴世霖绞死。

吴应熊是吴三桂的儿子,但也是当朝驸马,处死吴应熊以后,和硕恪纯长公主对此非常不满。康熙数次下诏慰藉她,称吴应熊是“为叛寇所累”,想表达一种他也很无奈的意思。

但事实上,一位公主的情绪谁会在乎呢?康熙虽然当时留下了吴应熊和公主生的幼子,但也将他们幽禁起来。等到云南被平定以后,康熙没有了最后的顾虑,直接将公主与吴应熊所生的两个幼子和其他庶子全部处死,以绝后患。

吴应麒的处境要比吴应熊好很多,在吴三桂起兵后,立刻被任命为金吾后将军。在此期间,吴应麒曾提出过一个大胆的想法,先假意配合撤藩,将队伍拉到中原腹地,再伺机起兵,则可迅速直逼京城。

这个计划最终未得到实施,主要是因为马宝、胡国柱等人的短视,错过了这次机会。当然,这样的做法风险极高,有点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意味,若是不知道最终失败的结局,如此险招在当时也很难被采用。

一计不成之下,次年三月初,吴应麒率领马宝,与张国柱联手,向湖南军事重镇岳州水陆并进。当时岳州的守将是李国栋,他见叛军势大,恐怕难以抵挡,接受了吴应麒的策反,令吴应麒等人兵不血刃就得到了岳州。

消息传至吴三桂耳中,令他大为高兴,命吴应麒率七万大军镇守岳州,防止驻扎在荆州的清兵对岳州发起反攻。岳州乃战略要地,失去岳州对清朝廷十分不利,正如吴三桂所料,清朝大军很快向岳州发起反攻,企图重掌岳州。

但吴三桂早已派出重兵守卫,又嘱咐吴应麒坚守不出。清兵虽然势众,在攻打岳州时占了一些便宜,但战场始终被吴军控制在外围水域,清兵虽然苦战,却无法危及到岳州,最终只能无功而返。

吴应麒镇守岳州期间,也算是守城有功,但总体而言,能够击退清兵主要还是依赖城坚兵精,吴应麒发挥的作用其实并不大。但他毕竟是吴三桂的儿子,吴三桂失去了吴应熊,自然有心培养吴应麒。

1678年,吴三桂称帝后,吴应麒被封为大将军,深得吴三桂器重。不过,无论是吴三桂称帝,还是封吴应麒为大将军,都不是明智之举。

吴三桂自己登基称帝,也就意味着他此前所竖的“反清复明”旗号是假的,他只不过是借此为吴家谋利,压根就没想过光复明朝。此举令许多真正想反清复明的志士们心灰意冷,战斗意志不再强烈,甚至开始有人脱离吴三桂。

吴三桂封吴应麒为大将军,更有任人唯亲之嫌。在吴应麒出任大将军之前,方光琛就劝诫过吴三桂,吴应麒这个人性格有缺陷,容易狂妄自大,不能重用。吴三桂听到这话以后,赞同了方光琛的观点,但在事后的表现来看,他对方光琛的话是一个字也没听进去。

在吴应麒的真实身份被揭露出来以前,很多人不理解,吴三桂为何对吴应麒这个侄子如此器重?事实上,吴三桂也很无奈,他对儿子吴应麒的全力栽培,都只是一厢情愿而已,正如方光琛所言,他的这个儿子,根本就不成器。

吴应麒成为大将军以后,妄自尊大的毛病很快就显露出来,不尊重下属,克扣士兵粮饷,甚至将吴三桂拨给他的军饷给自私贩卖了。时间久了,吴应麒的威信急剧下滑,水师将领林兴珠等人,甚至因为受不了吴应麒,竟然转投到清朝廷那边。

吴应麒显然没有继承他父亲吴三桂的智商,面对清朝廷对他使用的离间计,他一个都没错过,导致岳州人心惶惶,众叛亲离。他不仅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还高喊“宁可错杀,不可放过”的口号,致使不少人蒙冤入狱。

他的荒唐行为,逐渐连岳州百姓也看不下去,一首民谣在民间逐渐传播开来,表达出当时岳州人民对他的不满:

“吴应麒,吴应麒,杀了你献康熙。”

除此之外,吴三桂起兵后,王辅臣没有率兵响应,而是选择将吴三桂拉他一起造反的信送给康熙,这件事也与吴应麒不无关系。

当年王辅臣与吴三桂关系非常亲密,平日里称兄道弟,只因吴应麒与王辅臣不和,在吴三桂与王辅臣之间制造矛盾,令王辅臣感到憋屈,这才离吴三桂而去。

被蒙在鼓里的吴三桂此前对王辅臣花费巨资进行拉拢,当得知他要离开时,还拿出2万两白银送给他。可惜,吴三桂的苦心全都白费了,导致事后王辅臣倒向康熙。

吴应麒的无能表现,已经到了百姓都知道的地步,吴三桂又岂能不知道呢?他对这个不争气的儿子也很失望,死前没有将皇位传给吴应麒,而是传给自己的皇太孙吴世璠,就是重要的表现之一。

吴世璠继位后,吴应麒被晋封为楚王。但对于当时的局势来看,这个楚王的封号注定是享受不久了。败局已定的吴军在岳州已经站不住脚,吴应麒见形势不妙,率军撤出岳州,向长沙进发。

进抵长沙以后,吴应麒仍不放心,继续退守辰龙关。即便如此,吴军的处境仍然岌岌可危,吴应麒退至辰龙关不久,便迫不得已再次撤往贵州。此后,吴军频频撤退,直至退到昆明,处于退无可退的困境。

吴应麒与陈圆圆隐居,如今后裔千余人

在撤兵过程中,吴应麒路过辰州时,曾到过岑巩县一趟。当时吴三桂已死,陈圆圆逃至岑巩县避难,吴应麒专程到岑巩县探望陈圆圆,并对陈圆圆讲了实话,吴军目前的形势非常差,让陈圆圆注意隐蔽。

吴应麒有军务在身,探望陈圆圆后,便继续率军撤退。吴应麒护送吴世璠至云贵边境时,与清兵遭遇,经过一番激战后,吴应麒兵败,虽然将吴世璠安全送到昆明,但他已下定决心,自己不回昆明,而是转身来到岑巩县,与陈圆圆会合,一起在岑巩县隐蔽下来。

吴应麒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自知身份特殊,等到清兵攻破昆明时,断然没有活下去的希望,想要保住性命,只有提前隐蔽起来这一条路可以走。彼时,陈圆圆已经知道吴应麒的真实身份,她当时愿意与吴应麒一起隐蔽,就是希望替吴三桂保住这条血脉。

吴应麒与陈圆圆隐蔽到岑巩县以后,改名为吴启华。这也是为什么清军攻破昆明后,始终没有找到陈圆圆的真正原因。根据史料记载,清军攻破昆明后,没有找到陈圆圆,也没能找到吴三桂的遗体,只在湖中心找到了吴三桂的骨灰匣,至于其中所盛的骨灰是否属于吴三桂也不得而知。

关于陈圆圆之死,300多年来有许多种说法,例如清人戴刚孙在《昆明县志》中写的是平定云南时,陈圆圆“死已数年矣”;田龙云在《滇故琐录》中,也表示出差不多意思, 认为“陈圆圆先死。”

《觚賸》、《吴逆始末记》则主张陈圆圆乃是病死于吴三桂起兵期间,《陈圆圆全传》则认为陈圆圆是在康熙十六年秋天,“在荷花池自尽了”。

当然,也不乏持“陈圆圆是在昆明城破之后才死”的说法。《平吴录》主张陈圆圆是在清兵攻破昆明后,“陈沅及伪后郭氏俱自缢。”《吴三桂陈沅沅》中则写得更详细:

“清军攻入昆明,……陈圆圆遥望秋水长天,双手合十,口诵佛号, 跃入莲花池。”

不论哪种说法,都缺少依据,事实是陈圆圆生不见人,死不见尸,吴三桂的遗体也没有找到。

由于当年昆明城破之后,清朝廷曾对吴三桂相关人员进行了全国范围内的大搜捕,都未曾找到陈圆圆和吴应麒,且在史书之中,在吴应麒率兵退守昆明后,就再也没了记载,给人一种二人已经不知死于何处的错觉。

历史上与这种情况毕竟相似的人当属朱允炆,关于他的下落,至今仍是一个谜。如果陈圆圆的墓没有在马家寨被发现,如果吴氏后裔没有世代设立“秘传人”,吴应麒与陈圆圆隐居的事情,恐怕也会一直被掩盖在历史之中。

陈圆圆能够带着吴应麒在岑巩县水尾镇马家寨隐蔽下来,逃过清朝廷的追捕,这件事其实非常不容易,若是没有周密的计划和较高的智慧,此事断无可能实现。

陈圆圆与吴应麒在马家寨成功隐居,将吴三桂的血脉保留至今,主要取决于两个关键人物。其一,是陈圆圆,若是没有她的存在,吴应麒断然没有能力将事情做到这一步。

其二,是将军马宝,他参与谋划了此事,却并未选择与陈圆圆一起隐蔽,因为他在吴三桂集团的地位特殊,若是他一起失去踪迹,断然无法令康熙安心,可能会引起无尽无休的追捕,给陈圆圆的隐蔽增加困难。

所以,马宝将军当年主动出降,被清朝处死。明知必死,却主动出降,这样做对陈圆圆和吴应麒而言,是一种掩护行为,为他们日后成功隐蔽降低了很大风险。

马家寨的居民全部都姓吴这件事儿,其实在60年代末和80年代初都曾有人注意到,却并未引起重视。直到2010年,《吴三桂大传》的作者李治亭等专家,受邀前往马家寨考察,这才将这个隐藏了300多年的秘密揭开。

一般而言,中国有很多同姓村民聚居的村子,都会以同姓给村子命名,比如王家窝棚、赵家庄、刘家屯等等,为何吴氏聚居的寨子不叫吴家寨,反而叫马家寨呢?其实,这是陈圆圆为了隐蔽吴氏主人所采取的策略,“马”字也并非是随意取的,而是为了纪念“马宝”将军。

除此以外,马家寨的建造也颇费心思,整个寨子采用的是八卦原理建造,围墙和建筑所使用的材料都是按照同样的规矩和模式,使马家寨具备了“迷宫”的作用。不熟悉马家寨的人进入寨子后,很快就会迷路,即便想要原路返回也不容易。

寨子里的建筑,都是清代的风格。距离马家寨不远处的一个朝阳山坡上,便是吴氏的坟茔地所在,那里埋葬着吴氏世代的族人,陈圆圆和马宝的墓也都在其中。

马家寨的所有人,都承认自己是吴三桂的后人,吴三桂在历史上的名声并不好,但这些人却没有一人否认,他们还称吴应麒为马家寨吴氏族人的祖先。并亲切地称陈圆圆为陈老太婆,对她非常尊重和感激。

当年陈圆圆墓被破坏以后,吴氏族人非常气愤,先后三次修缮翻新她的墓。他们都说,若是没有陈圆圆,就不会有他们这一脉吴氏族人,对她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陈圆圆的墓前有一座石碑,上面写着:“故先妣吴门聂氏之墓位席”,两侧分别刻着:

“孝男吴启华、媳妇涂氏立;孝孙男仕杰、仕龙、孙媳杨氏;

重孙大经、大纯;孝玄孙吴朝达、选、魁、政、玺、 柱、相、仪。”

在石碑的最右侧,还刻有立碑的时间:“皇清雍正六年岁次戊申仲冬月吉日立”。时间、人物,一切都清清楚楚,只有碑文上所写的“聂氏”,颇为令人不解,不应该是“陈氏”吗?其实,这也是为了隐蔽,才以“聂氏”公开示人。

马家寨为了传承这一脉的历史,又不敢形成书面文字,专门设立了一种“秘传人”,世代口口相传,避免被清朝廷发现隐秘,直到专家去考察时,已经传至了第十代。

第十代秘传人解释了碑文的隐语含义,称“先妣”是老祖太婆的意思;“吴门”则是古苏州的别称,而陈圆圆正是苏州人氏;“聂氏”则暗指陈圆圆。当年陈圆圆6岁之前不是姓陈,而是姓邢,直到6岁那年父母双亡,她被姨夫收养以后,这才改姓陈。一来“邢”和“陈”都带有“耳旁”,二来她一生有两个姓,所以才以“聂”姓来暗代陈圆圆。

“孝男吴启华、媳妇涂氏立”,指的便是吴应麒,从碑文来看,他与陈圆圆以母子相称,与他名字并列的则是他的妻子涂氏。

专家通过对碑文和墓葬的多重考察,证实了秘传人的说法,确定了马家寨居住的吴氏一脉就是吴三桂后人。

最令专家们欣喜的是,他们在考察期间,还在马家寨发现了吴三桂的墓。随着吴三桂的墓出现,多个隐藏300余年的秘密都被揭开,是非常值得庆祝的重要发现。如今,吴三桂的后裔在马家寨已经达到200余户,人口更是多达上千人。

清朝已经灭亡,隐居300多年的吴三桂后裔,再也不必为了生存而小心翼翼。陈圆圆也以此证明了自己,她不是一个只有美色的“花瓶”,反而是极具智慧的女性,她用自己的智慧替丈夫吴三桂保留了血脉,是吴氏一脉的恩人。

马宝将军虽然军事能力有限,但他也是一个忠于吴三桂,忠于吴氏的人,用自己的死换来吴氏一脉的生机。

吴应麒则是一个非常幸运的人,虽然早年被张氏排挤出家门,失去了尊贵的身份,但他也因此避免了沦为与吴应熊一样悲惨的命运。他虽然能力不行,妄自尊大,不堪重任,没能接过吴三桂手中的基业,但他却遇到了陈圆圆这样的贵人,带着他隐居于山林,得以善终,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幸运呢?

无论吴三桂在历史上有着怎么样的评价,但那些事情都已经过去,不应该让吴氏一脉因此继续背负骂名,祝愿他们能在马家寨一直幸福的生活下去,繁衍生息,将吴氏一脉获救的传奇经历,永远的传承下去。

参考资料:

《清史稿》、《昆明县志》、《滇故琐录》

《觚賸》、《吴逆始末记》、《平吴录》

《吴三桂陈沅沅》

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整理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jikehao.com删除。
(0)
极客号的头像极客号
上一篇 2022年 10月 10日
下一篇 2022年 10月 10日

相关推荐

合作联系:1152QQ04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