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是如何变富的?成为亚洲四小龙的路上,台湾做对了什么

1949年,中国台湾

这是一片贫瘠的土地,到处都是辛勤劳作的人民。入目所及,是大片大片的农田,不见半点工业化社会的影子。倘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1949年的台湾经济,那便是一塌糊涂。

然而,二十多年后,台湾经济高速发展,以独特的姿态成为了“亚洲四小龙”之一,过去的农田摇身一变,都市拔地而起,车流汹涌,处处焕然一新,生机勃发。

台湾究竟做了什么,才能迎来如此巨大的转变?什么是上世纪台湾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这一过程中,大陆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这一切,还得从当年台湾的困局说起。

一、惊天巨变:从困局到腾飞

1949年,解放战争胜利,新中国成立,国民党败退台湾。

当他们踏上台湾土地的那一刻,眼前所见皆是荒凉。长久以来的战争,让这座原本美丽的宝岛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局之中,彼时的台湾满目疮痍,经济也可以说是一塌糊涂。

自古以来,台湾就是一个以农业发展为主导的地区。然而,众所周知,小农经济具有高度的脆弱性,平日里不仅要靠天吃饭,一旦战争爆发,更是会遭到严重的破坏。

民国时期,战火从大陆一路蔓延至台湾。身为宝岛,台湾却命途坎坷,历经了多次战火的冲刷,还承受过殖民者的掠夺。

因此,即便战火消散,台湾的经济还是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可逆的损害,农业大幅度减产,工业更是荡然无存。

台湾盛产稻米,战争前稻米的最高年产量能够达到140万吨,可是战争后的最高产量只有89.4万吨,连往日的七成都达不到。粮食是发展之本,台湾民众却连饭都吃不饱,情况之严峻,可见一斑。

国民党败退台湾后,更是给台湾带来了新一轮的动荡。

当时,约有200多万人涌入了这座小岛,令岛上原本就有限的资源遭遇了新的挑战。1945年,台湾全岛只有600万人,到了1952年,全岛人数便激增到了812万。

人口急剧增加,经济发展却跟不上,这导致全岛物资匮乏,对于很多老百姓来说,吃饱穿暖都成为了一种奢望。

不仅如此,政治的混乱也从侧面助长了经济的衰颓。

蒋介石刚刚抵达台湾时,自然要忙于党内争斗,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这令台湾的政局动荡不堪。

政治种下的恶果最终由经济承受,台湾当时通货恶性膨胀,物价波动频繁,奇高不下,仅仅在1949年这一年,台湾的消费物价指数就上涨了将近五十倍!

惊人的数字背后,是台湾所面临的困局重重,宝岛未来何在,最终会走向何方,成为了当地民众忧心挂怀的最大问题。

然而,出乎所有人预料的是,正是这样的台湾,却在二十多年后一跃而起,成为了赫赫有名的“亚洲四小龙”之一。

据统计,在1953年到2000年这五十年间,台湾地区的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竟然高达8.1%!不仅如此,台湾的地区生产总值也有了质的飞跃,从1951年的12亿美元,发展为2003年的2956亿美元。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人均生产总值也毫无疑问地获得了飞跃。1951年,台湾的人均生产总值只有145美元,可到了2003年的时候,数字一路飙升,达到了惊人的13139美元。

除此之外,相较于过去“波澜起伏”的高昂物价,台湾的整体物价水平也渐趋平稳,老百姓赚钱的速度远远大于涨价的速度,生活得到了普遍的改善。

在过去几十年间,台湾不少家庭拥有了自己的房子和车,在教育与医疗上也获得了更多可利用的资源。

就连台湾的产业结构也在过去半个世纪中完成了一次华丽的蜕变。从农业到工业,再转向服务业与高科技制造业,跨度之大,令人惊叹。

罗马并非一日造就,可台湾却在短短五十多年的时间里创造了经济上的奇迹。那么,台湾究竟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我们不妨从内外两个视角,探究台湾成功的秘密。

二、大刀阔斧:台湾崛起的内部因素

台湾经济的腾飞,首先应当感谢的就是当地勤勤恳恳的百姓。

当时,岛内经济萧条,失业率奇高,有不少青壮年劳动力无事可做,整日在家闲着,等待一个机遇。

国民党败退台湾时,为台湾带去了众多的人口,一方面这挤兑了原本的岛内资源,另一方面却也为台湾输送了一批新的劳动力。

岛上原本的失业青年加上国民党带来的200万人口,这令台湾岛内拥有了极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过剩的劳动力使得用人成本进一步降低,对于一个迫切需要从农业转变为工业的地区而言,这无异于天降喜事,是不可多得的有利条件。

因此,在他们的努力下,台湾顺利完成了产业升级,改变了过去以农业为主导的生产方式,还建设了一大批基础设施,如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等。

基础设施是经济发展的基石,正是因为有了它们,台湾岛内的经济才得以流动,有如活水一般,生生不息,源源不断。

除了提供低价生产力之外,台湾民众在储蓄率上也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台湾农民凭借着自己勤奋节俭、吃苦耐劳的良好品德,在聚集资本方面提供了大量的积累。台湾经济得以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民众储蓄率的提高。

上世纪50年代,台湾整体储蓄率极低,如果想到投资,那么便只能依靠美国的援助。如此一来,台湾很轻易便陷入了“赚得少-存得少-投资少-赚得少”的恶性循环之中。而想要打破这个循环,就必须从储蓄入手。

因此,抵制消费主义,鼓励储蓄投资,便成为了台湾五六十年代的风尚。

一方面,高档奢侈品被加以重税,以达到节约消费的目的,另一方面,银行储蓄利率上涨,促使民众储蓄意愿加强。

这一切引导未曾白费,台湾民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团结一致,创造了34.9%的高储蓄率,为社会经济的复苏开辟了一片优渥的土壤。

除了民众外,台湾当局也对地区经济的发展尽了一份力。

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台湾经济发展迎来黄金三十年,在这一时期,制定恰当的战略便显得尤为重要。

台湾当局结合现实情况,决定率先发展农业与劳动密集型工业,等到有了一定的积累后,再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工业。

在众多经济政策中,促进民营企业发展,认可私人资本是台湾腾飞的关键之一。

彼时,台湾的民营资本大多为中小型企业,它们更具有灵活性,应当成为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为了充分发挥民间企业的作用,台湾当局大刀阔斧改革,推行了一系列新举措。

当他们拟定投资方案的时候,会以官方的名义邀请民营企业一同参与讨论,方便了解当地经济的真实生态。有些企业由台湾当局率先创办,等到投资设厂获利之后,就会将其转为民营,增强企业的灵活性。

而在企业运营方面,当局往往会直接给民营企业提供原材料,请它们代为加工,做出成品后再统一进行回收。

这样一来,民营企业的负担与风险便大大减少,从而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加入创办企业的大军之中。

而在台湾的飞速发展中,大陆更是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毫不夸张地说,台湾能够取得如此大的经济成就,离不开大陆的帮助。

蒋介石败退台湾之时,从大陆运走了足足三百万两黄金。除了黄金之外,蒋介石还带走了大量的银元和美钞,还将大约20亿美元转移到了美国花旗等银行内。

正是靠着这笔钱,国民党才有余力在台湾推行一系列扶持经济发展的措施。

不仅如此,国民党还带走了一批大陆的专家。

这批专家中,不乏有专攻经济领域的行家,如李国鼎、伊仲容、孙运璿等人。他们为台湾的经济出谋献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除专家外,大陆有一批纺织工业与化学工业的私人资本家,也毅然投身于建设台湾的大业之中。

80年代改革开放后,两岸之间的联系便更加密切,大陆成为了台湾最重要的市场。从1981年到2021年间,两岸的贸易额翻了足足713倍。

两岸本同根,为了促进台湾发展,大陆也始终尽心尽力,颁布了一系列惠台政策,鼓励投资,重视贸易,可谓是劳苦功高。

可以说,台湾经济能够在上世纪取得腾飞,跻身“亚洲四小龙”,其根源是拥有强大的内部力量。

多方协作,由内而外地推动经济发展。除了内部因素之外,台湾经济的成功也有着特殊的外部条件。正是由于抓住了这些机遇,台湾才得以焕然一新。

三、抓住机遇:台湾腾飞的外部条件

说起台湾腾飞的外部条件,那必然绕不开西方国家。

上世纪60年代,台湾经济蓬勃待兴之时,正巧碰上了西方国家的第三次技术革命。这次技术革命以电子计算机和原子能为核心,为了发展自己国家高新科技的尖端工业,西方国家迫切需要将劳动密集型工业向外转移。

恰巧台湾岛内有着丰富的劳动人口,台湾便一鼓作气,抓住了这次机遇。

台湾积极承接了发达国家转移出来的产业,利用人口等优势,不断压低产品成本,使得产品的竞争力显著提升,极大拓展了外部市场。

台湾甚至巧妙利用了这些发达国家之间的微妙矛盾,在空隙中发展了自己的工业体系。

美国和日本的电子技术高速发展几乎同步进行,两个国家都需要寻找具有廉价劳动力的投资组装地。

但是,日本的电子产品尽管更新极快,层出不穷,却依然受到了美国的种种限制。台湾瞅准了机会,帮助日本在当地设置了加工出口区,从而大赚一笔。

除了产业转移外,西方的经济繁荣也为台湾的轻工业提供了机会。

战后二十年,正是西方经济繁荣的黄金年代。人们的消费欲望上升,对消费品的需求也日益增大。

西方国家忙于产业结构升级,无暇顾及传统的轻工业,自然给台湾腾出了一片巨大的市场。因此,台湾打出品牌,将自己的轻工业制品销往西方,一定程度上为自己积累了原始资本。

而在这些国家中,美国又是尤为特殊的一个。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打着自己的算盘,决定利用台湾。尽管出发点用心险恶,但美国给予的经济援助的确在某个特定的时期促进了台湾的发展。

但是,这些外在的机遇,也为台湾经济埋下了重重隐患。

西方世界的援助令台湾经济具有高度的依赖性。更令人感到糟糕的是,这种依赖性几乎是方方面面的。

一来,在台湾所拥有的生产技术中,大约有80%都是从外国引进的,其中美国和日本最多。一旦这两个国家对台湾进行技术封锁,那么后果便不堪设想。

不仅如此,台湾工业基础薄弱,对原料和设备也有着极大的依赖。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几十年里,台湾的工业设备大多都靠进口,日美两国又占了大多数。

在1974年到1986年短短的十几年间,台湾光花在进口设备上的钱就高达73亿元。

市场的便利同时也是某种局限。台湾发展出口经济尝到了甜头,后续便一发不可收拾。

50年代,台湾的出口总值仅仅占到全省生产总值的10%,可到了80年代后期,这一数字就飙升到了惊人的54%。

倘若再加上进口,数字便不可想象,种种数据都证明,台湾对外依赖度过高,抵抗风险的能力较弱。

无怪乎有人调侃,说只要美日打喷嚏,台湾就会感冒。

在台湾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国民党更是急功近利,不顾长远利益,造成了诸多生态的破坏。想要弥补这些损失,往往需要耗费几十年,乃至几百年的时间。

但无论如何,台湾的发展都能留给今天的我们许多启示。经济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内外一同发力,既得抓住机遇,又要制定出合适的战略。

可说一千道一万,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自己底气十足,才能走出自己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张广良,郭跃柱.台湾经济腾飞透析[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1994,(第10期).

2、贺涛等著. 台湾经济发展轨迹[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9.06.

3、许倬云著. 台湾四百年 精装珍藏版[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6.12.

4、李京著. 中国国民党政党转型研究[M]. 北京:九州出版社, 2019.01.

5、张邦钜著. 台湾经济研究选集[M]. 北京:九州出版社, 2015.04.

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整理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jikehao.com删除。
(0)
极客号的头像极客号
上一篇 2022年 10月 10日
下一篇 2022年 10月 10日

相关推荐

合作联系:1152QQ04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