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城的魅力「以色列」

文图 | 老理行

说到“圣城”,第一想到的是耶路撒冷。它是世界三大宗教的圣地,一个“离上帝最近的地方”,更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信徒们魂牵梦绕的神圣殿堂。同时它也是几十年来中东最为敏感的是非之地。

对于这么一个古老与现代并存、宗教和恐怖同在的神秘城市,我向往已久,期盼有朝一日能近距离与它接触,亲身感受和领略它的一切。终于,这个愿望在“以约之旅”最后两天实现了。

我们在耶路撒冷整整待了两天,而且下榻的酒店距离老城区很近。虽然时间安排略显紧张,但该去的地方基本都去了。再加上我喜欢早晚单独活动,一个人几乎跑遍了耶路撒冷老城区的各个角落及部分新城区,像哭墙、耶稣苦路等著名景点甚至还光顾了不下两次,从而对这个“离上帝最近的地方”有了全方位的感知和了解,并深深地为它散发出的迷人魅力所倾倒。

首先给人以强烈震撼的是耶路撒冷的众多的历史文物、宗教遗址和各种古迹。从公元前1006年大卫在耶路撒冷建都至今,三千多年来,耶路撒冷先后经历了17次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久远的历史、多舛的命运,使这座城市在历经磨难、饱经风霜的同时,变得格外深沉厚重。在方圆仅一平方公里、被一圈城墙围绕的耶路撒冷老城区内,集中了三大宗教的重要遗迹:犹太教的哭墙和圣殿山,穆斯林的圆顶清真寺和阿克萨清真寺,以及基督徒的苦路和圣墓教堂。它们各自都以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价值存在,吸引了世界各地众多的信徒及游客前来朝拜和游览。“三教”共处一隅,历经千年而不衰,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据说,每年来到耶路撒冷的游人都在好几百万人,是耶路撒冷整个城区现有80多万人口的三至四倍以上。旅游早已成为这座城市以致整个以色列的重要支柱产业。我先后于两个清晨独自行走在圣城的古老街巷中,脚下的石板已被磨得凹凸不平、油光锃亮。置身于这座几乎全部是用花岗岩垒成的石头城里,千年老城的历史纵深感和沧桑感扑面而来。当我想到就在自己如今的脚下,曾经发生过无数次大大小小、惊天动地的历史事件,一颗对这座城市的敬畏之心油然而生。我漫无目标地在古城或跑或走,或驻足欣赏,十分好奇地欣赏着眼前的所有景物。这里的一切对我来说既神秘陌生而又鲜活亲切,既像是初次相遇的新客,又似思念多年的老友。我与这座古老的城市彼此凝视,仿佛穿越了千年时空,同一位沧桑而智慧的老人进行心灵对话。

有人说,耶路撒冷旧城的每一个石头都是故事,这话一点不假。在我看来,老城就是一座活着的露天博物馆。这里的一石一木、一土一墙,都历经风雨,见过世面,它们都是这座城市苦难史或辉煌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有的甚至还是功勋卓著的参与者。我行走于老城区的大街小巷,无意中竟然走过很长一段“耶稣苦路”,须知这可是虔诚的基督徒朝思暮想的“圣路”啊!这意外的惊喜在极大地满足了我好奇心的同时,也让我对眼前的一切保持着一份浓浓的敬意。

[ 具有三千年历史的耶路撒冷老城区,集中了众多的历史文物、宗教遗址和各种古迹。有露天博物馆之称 ]

说实在话,在决定来耶路撒冷之前,我的心情是矛盾的:既想来,又害怕。想来,是因为好奇心使然;害怕,是由于听到了太多耶路撒冷的负面新闻。比如巴以冲突、自杀性爆炸等等,总认为这里安全形势严峻,气氛紧张,人心惶惶,随时会有生命危险。然而,当我真正走进耶路撒冷,零距离地接触它、感受它时,却发现眼前的景象与我们原先的想象大相径庭:各个景点游人如织,秩序井然;街上行人神情淡定,步履轻盈;街市商铺人头攒动,生意兴隆;当地居民热情好客,性格开朗。呈现出来的完全是一幅安居乐业、国泰民安的生活图景——至少表面上给人的感觉是这样。

当然,街上也有随处可见的巡逻军警,但丝毫没有给人不和谐之感,也没有破坏这里安定祥和的气氛,只能让人心里更加踏实。更何况那些巡逻的军警并不凶神恶煞、神情僵硬,而是个个充满朝气、和蔼可亲,丝毫看不出职业军人应有的威严。你若主动与他们沟通交流,他们从不躲闪拒绝,而是给予热情回应。

特别是当北京两位美女团友频频邀请他们拍照留影时,这些全副武装的士兵总是喜笑颜开地积极配合,毫无扭捏拘谨之态。其瞬间凝固的表情与他们的身份形象及肩负的责任使命形成极大的反差,对比非常强烈,看后让人忍俊不禁。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士兵们的内心是放松的,精神是畅快的,没有太大的思想压力。而这些都来源于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以及对这里安全形势的高度自信。

【 耶路撒冷各景点游人如织,街上行人神情轻松,街铺商品琳琅满目,当地居民热情好客 】

这一切彻底颠覆了我和其他团友长期以来对耶路撒冷形成的固有印象。与我同行的西北老王更是感慨良多。他原以为耶路撒冷到处都是残垣断壁,破败不堪,街上行人稀少,戒备森严,如同现在的叙利亚和伊拉克一样。当看到耶路撒冷城区(新城)鳞次栉比的楼房、人们轻松的表情、一派繁荣安定的社会景象后,王先生一下子更新了耶路撒冷在他脑海里原有的的负面形象,并且自嘲地说,“这一次可是听景不如看景啊!”凡此种种,不得不让人对耶路撒冷这座古城,以及它现在的管理者和建设者刮目相看,敬佩不已。

实际上,在耶路撒冷,最触动我内心的,还是所见到的那些真正的犹太人,以及他们的音容笑貌和言谈举止。无论他们是在哭墙前的虔诚祷告,还是在犹太大会堂举行的安息日仪式,都让我深刻感受到了犹太民族的与众不同。

旅行团在抵达耶路撒冷的当天,刚好是个星期五,导游友友(一个以色列帅小伙)安排我们去犹太大会堂(相当于基督教堂)探访晚上的安息日活动,并再三强调不要拍照。

我们在友友的引导下,依次进入会堂二楼大厅。这个大厅分上下两层(一层男性,二层女性),装饰得富丽堂皇,似乎不像是一个作礼拜的场所,倒像是一个五星级酒店的会议厅。只见在能容纳四五百人的大厅内座无虚席,黑压压一片。每个人都是黑衣黑帽,衣冠楚楚,手持厚厚的《圣经旧约》,神情庄重地在拉比(犹太教里面类似牧师一样的人物)的引领下,用希伯来语齐声诵经吟唱,时而是拉比独唱,时而是小男孩领唱,时而是大合唱,整个声音浑厚而低沉。虽说起伏变化不大,但穿透力很强,置身于他们中间,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据友友告诉我们,像这样的诵经仪式要进行约4个小时,而且信徒们从始至终都会精神饱满、态度虔诚。从大会堂出来,西北老王十分感慨地对我说,“犹太民族确实伟大,但也令人害怕”。

老王说得有一定道理。犹太民族的确很伟大。三千多年以来,他们先后经历了三次大流散以及数不清的磨难困苦,但却始终信仰不变,精神不散,意志不垮,追求不断。他们若干次绝地逢生,以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终于在1948年重新建国,并在十分恶劣的生存环境下披荆斩棘,顽强战斗,硬是开拓了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特别是以色列通过赢得四次中东战争,更加确立了自己无可撼动的国家地位。而且在建国后不到70年的时间里,犹太民族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将一个只有2.5万平方公里,沙漠面积占三分之二的贫瘠国家,建设成为中东地区经济和科技水平最高的国家。在2014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达到37043美元,位居世界前列。

不仅如此,犹太民族还是一个智慧超群的民族。很早就听说过在学术界有一个重要命题:没有犹太人,世界的历史将会重写。此言不虚。仅就我知道的世界近代著名历史人物而言,许多都是犹太人,像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现代物理学之父爱因斯坦、计算机先祖冯·诺依曼、控制论创始人维纳、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等无一例外的都是犹太人。而且这些人所创立的理论或发明已经使当今世界发生了巨变。毫无疑问,没有他们当中任何一个人,世界历史绝不会是今天的样子。据统计,从1901年至2014年获得诺贝尔奖的800多人中,犹太人几乎占到了四分之一。这样一个集勇敢、顽强、坚韧、团结、勤劳、智慧等于一身的民族,怎么不伟大?怎么不让人肃然起敬。

长期以来,或许是思维定势的作用,或许是圣城“神”的力量,常常让我把耶路撒冷等同于以色列,如同人们视巴黎为法兰西一样。看来二者已经融为一体,难分彼此。很难想象没有耶路撒冷的以色列会是个什么样子。

以我看,耶路撒冷不仅是以色列的根,更是整个犹太民族的魂。这次圣城之旅让我完全明白了为何在1980年,以色列宣布耶路撒冷是他们“永恒的与不可分割的首都”。我想答案就镌刻在耶路撒冷厚重的城墙上,那里映出当年的风云三千、戎马倥偬;答案就漂浮在耶路撒冷碧蓝的天空上,那里依稀能看到哒哒的铁骑、蒙着纱巾的神秘面庞;答案同时还回荡在哭墙虔诚的诵经声深处,洗礼着每个人的灵魂,指引怀揣信仰之人找寻耶和华神所在的方向。

耶路撒冷以自己承载千年的厚重历史和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以及对遍布在世界各地的游子不离不弃的国家情怀,召唤和吸引了成千上万的犹太子孙回归故里。这,就是圣城——耶路撒冷的神奇魅力!

【游览于2016年12月】

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整理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jikehao.com删除。
(0)
极客号的头像极客号
上一篇 2022年 10月 1日
下一篇 2022年 10月 1日

相关推荐

合作联系:1152QQ04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