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发急电:挺进东北不用动粟裕,让那个眼神不太好的政委去

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点一下右上角“关注”,持续为您奉上诚意好文。谢谢您的支持!

1945年9月23日,黄克诚正在三师指挥部焦急地踱步,来来回回,不断发出低沉的忧急之声。时不时地,他还透过窗户向外张望,似乎在等待着什么。

这种状态已经持续了十几天。黄克诚在等待的是中央的回电。

十几天前,他做了一件让华中局顶头上司不太满意的事,黄克诚虽然天不怕地不怕,但这件事让他如鲠在喉,既担心又忧虑。

十几天前,在华中局一次会议上,黄克诚突然接到中央转发各大中央局的一份通报,说中央调集一大批部队和干部挺进东北。但由于种种困难,这项工作进展得不是很顺利。

黄克诚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件意义极为重要、难度极大的工作。

回到三师,黄克诚进行了反复考虑,认为中央目前派兵东北的数量太少,力度不够大,最主要的缺点在于只是从华北周边派了一些部队,根本不够用。

考虑了三天,黄克诚找到华中局书记饶漱石,说出了自己的担忧,建议立即向中央发报,派更多部队,尽可能快地赶到东北。黄克诚一心为公,说话不免有点着急,给人的即视感好像是直接要求上级领导按他的办,不免引起饶漱石的不快。饶说,这样事关全局的战略方针,我们要召集大家开会研究,不能草率地向中央发报。

其实饶漱石也不是完全拒绝,只不过对黄克诚风风火火过于峻急的态度有点不快。所以不软不硬地拒了一下。黄克诚一心为公,没有理会这种小心思,说如果您觉得以华中局名义发报不方便,那就以我黄克诚个人的名义发吧。

饶漱石不仅莞尔,说这固然是件好事,可你不怕中央嫌你越级发报吗?黄克诚当即表态,我个人荣辱事小,中央的战略事大,只要您没意见我就发。饶表示同意。

黄克诚是急事不过夜的炮筒子脾气,回到三师后已经是晚上七八点钟,天已经黑了,他也不顾一天来回奔波之疲,当即点了个煤油灯伏案疾书。他的视力不行,近视度数非常高,离了眼镜几乎看不到。八路军时期就被人调侃“黄瞎子”。

黄克诚脑子飞转,笔头不停,从八点多一口气写到凌晨,纸稿拿给机要秘书时,秘书差点笑出来:只见黄克诚一脸黑油,眼镜片上只有中间用指头抹出来一块干净的,边缘都被煤油熏黑了……

这份电报立即发到延安,呈给中央。当时毛泽东、周恩来在重庆谈判,刘少奇在延安主持工作。其实就在黄克诚的电报信号飞驰之际,刘少奇正和朱德、任弼时等领导人紧张地召开会议,讨论东北战略,会开了整整一天,刘少奇忙到后半夜才去睡。

早上醒来,就看到黄克诚发来的电报。刘少奇刚看能几个字,就感到无比震惊!

简直神了!黄克诚所提关于进军东北的建议,居然与中央考虑的基本一致,尤其是派兵到东北的考虑,刘少奇等人的讨论结果是派山东八路军部队挺进东北,黄克诚也是如此说。

而且黄克诚说得更进一步,山东主力挺进东北,华中部队(主要是新四军)调三到六万人去山东。

真是太神了,区区一个师长,居然能有这样的大局观,太了不起。数年之后,刘少奇后来同一位领导干部谈话时提到黄克诚,说我们对黄克诚同志的认识比较迟,像他这样能以战略高度思考问题并向中央提出建议的高级将领太少了。

刘少奇当即把黄克诚的电报,附在中央会议内容之后,统一发给在重庆的毛泽东,请他最后决定。

毛泽东回电表示:完全同意。

黄克诚也得到回电,中央同意他的建议。但电报并没有直接明确,新四军调三万人到山东,到底调谁去。

黄克诚焦急的就是这个。

其实按他本意,就是自己率新四军三师北进山东。

但黄克诚再大胆、再负责、再不避嫌,也知道基本的规矩,尤其是军事方面。

你作为下级,可以向中央越级发报进建议,但那只是战略层面的,属于个人见解,对错皆无妨。这属于个人行为,不是组织行为,理论上每一名党员都有向上级提出建议的权利。

但若涉及兵力调动和人事安排,则绝不能越级。派谁去,派多少兵去,什么时间去,这是自上而下研究决定的,不能个人随便提,否则一军之帅,天天忙着处理将士们的个人建议,这不就乱了。

黄克诚在这方面是非常守规矩的,出格的话、违反指挥原则的,一个字也不多说。

就算他心里一万个愿意,也不能直接向中央说出来,只能等上级命令。

所以这十几天,他一直在焦急地等待,看中央到底会派谁。

终于9月23日这天,中央下令了,就调黄克诚率新四军三师全部人马,补齐三万人的编制,立即北进山东,准备直接到东北!

黄克诚高兴的当场跳了起来。

新四军三师后来挺进东北的事,世人皆知,笔者就不再啰嗦了。

只是有一个蹊跷之处,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了。

挺进东北是为了作战,理当选一位最能打的师长,黄克诚虽然久历战阵,三师的实力也相当强,但若要说是新四军中最强的将领、最强的部队,却未必。

纵观当时新四军的七位师长,至少有三位,都至少齐平,甚至超过黄师长。

新四军当时有七个师,一师师长粟裕,二师师长张云逸,三师师长黄克诚,四师师长张爱萍,五师师长李先念,六师师长谭震林,七师师长张鼎丞。

这其中,七师张鼎丞实际未到任,六师谭老板更擅长政工,就不说了。

我们说说另外几位师长。

一师粟裕就不多讲了,一将的功力那是元帅级的,新四军中头一位,任何人都无法与之匹敌。

二师师长张云逸,张老是参加过辛亥革命的元老级人物,当年红七军的创始人,论资历、功绩和能力,也都是一等一的超一流高手,他当时是新四军副军长,兼任的二师师长。张老比黄克诚老,可以说只高不低。

四师师长原本是彭雪枫,彭将军若不是过早牺牲,也是大将级的人物。张爱萍接替彭担任四师师长,整体实力也是一等一的人物,非要和黄老比个高低,个人以为也无必要,大概在伯仲之间。

再就是五师李先念,李先念是军政兼通的超一流人物,新四军其他部队基本都在江苏、安徽两省活动,李先念独领一师向湖北发展,若没有通天彻地的本事,如何能在日伪和国民党顽固派夹缝交逼中生存下来。李先念在新中国成立后离开了军队,若还在,55年授衔会是什么级别呢?这个,笔者不多猜,留给读者朋友们去评说好了。那么从这个角度看,李先念同样不弱于黄克诚。

以毛主席的眼光,对新四军几位师长的能力肯定看得一清二楚,而且在决定最终人选时征求过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的意见,饶、张亦推荐由黄克诚率三师挺进东北。

什么原因呢?

黄克诚战略眼光超一流、第一个提出建议,这是重要的一方面,毛主席看中的,其实是他一项独特的本事:扩兵。

黄克诚起初是八路军系统的,最早在115师担任344旅政委。344旅挺有意思,首任旅长徐海东旧伤复发,早早地就撤回延安休养了,续任是杨得志。到任不久,在黄克诚建议下,黄、杨二人分别带一部分人马,分赴两个地方。

为什么这么搞?黄克诚认为,八路军当时主要任务是不光是作战,如果一直打一直打,早晚被日军打光,应该一边打一边发展力量,建立根据地,既要打好仗,更要保持生存。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八路军总部和几位师级领导都是这么干的,但旅团一级主官未必能准确get到这个思想点,有的还停留在单一军事观点层面,就想和日军痛痛快快地拼命,打死一个够本,打死俩赚一个。黄克诚在344旅的时候就纠正过好几个团长这样错误的理念。

在黄克诚与杨得志共同领导下,344旅很快发展的兵强马壮。八路军总部决定把344旅一部分兵力分出去到山东发展,成立一个八路军第二纵队,就让黄克诚担任司令员兼政委。

再后来,第二纵队再度东移南下,到达安徽与新四军会合,中央提出,把黄克诚手下主力人马分给彭雪枫支队,黄克诚大局观极强,当即表态要多少给多少。

剩余人马再由黄克诚率领,加上苏北、皖北一些地方武装,合编为八路军第五纵队。中央再令黄克诚把这些战斗力弱、人员少的部队整合整训,黄克诚又是二话不说,闷头练兵,又把一帮次等部队练成了主力,后来整编为战斗力极为强悍的新四军第三师。

有没有想到一个人?韩信。

有没有想到一个俗语?撒豆成兵。

黄克诚的优长就体现在这方面。

黄克诚还干过一件令人拍案叫绝的事。

1941年8月,彭雪枫率第四师与国民党顽固派斗争,彭是一员悍将,日伪顽均想置其于死地,彭将军一个不小心,四师十旅在战斗中受到顽军重点进攻,损失较大。

十旅的老底子是黄克诚当年带出来的344旅,第二纵队转隶时交给彭雪枫了。黄克诚又是肉疼,又是担心,私谊和公义交加,黄当即提出,把我三师九旅与四师十旅对调,仗让雪枫打,我可以练兵。

新四军军部同意,黄克诚用了两年时间,把只剩残兵3200人的十旅,恢复到1.5万人!

三师在各个时期,兵力都是七个师中最多的,包括粟裕辖下第一师也没有三师人多。抗战胜利时,三师多达3.5万人。同时期的粟裕第一师约3.1万人。

三师战斗力也属于一流,只不过综合对比,一师、二师、四师、五师都不弱。

黄克诚能从几位师长之中脱颖而出,毛主席看中的,大概就是黄克诚的非凡的练兵能力。

后来黄克诚挺进东北,除了担当东北我军主力之外,在开辟广大根据地,尤其是西满根据地,成为东北战场我军一个极其重要的支点。

换句话讲,请粟裕率领一师去不行吗?这就属于开放性的讨论了。

粟裕去,肯定行,粟裕无论指挥作战还是建设根据地,都不弱于黄克诚。但他是新四军的台柱子,已经隐隐显露出方面军指挥员的格局,新四军不舍得放,中央也不能要。山东战场把罗荣桓及主力全调走,山东已经有点塌了,再把新四军头号大将调走,不至于。东北虽然重要,但没到为了东北,其他根据地都不管的地步。

综合论之,派黄老前去,对东北、华中都是最优解。

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整理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jikehao.com删除。
(0)
极客号的头像极客号
上一篇 2022年 9月 26日
下一篇 2022年 9月 26日

相关推荐

合作联系:1152QQ04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