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大潮退去现“大地之树”景观 到底是什么情况

9月16日,浙江嘉兴,当钱塘江大潮退去,惊现“大地之树”,体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大自然是天然艺术家。最近,它在嘉绍大桥靠近海宁附近的钱塘江入海口,创作了一幅写意“水墨画卷”。一棵棵参天大树,枝杈分明,长在滩涂之上;蜿蜒缥缈的纹理,如同木星表面,仿佛来了一场星际穿越。

为什么入海口会出现这样的景象?这背后其实是一堂地理课。

钱塘江大潮退去现“大地之树”景观 到底是什么情况

1】玩了十多年摄影的他,偶然间拍到这一幕

拍摄到这幅景象的,是资深拍友肖奕叁。

9月12日上午11点左右,他赶到嘉绍大桥靠近海宁附近,原本是想拍钱江潮的。等潮水的过程中,无意间遇到了眼前绝美的这一幕。

那时候风浪很小,海面几乎是静止的,海滩上就有了这一幕。面积不是很大,就是看着比较壮观,像木星表面一样。”肖奕叁玩摄影已经有十年左右,平时会拍一些城市周边的风光,对一些自然现象也有所了解。

他知道,这应该就是传说中的“潮汐树”,“通常退潮的时候会出现,之前有摄友在杭州湾附近就拍到过。”

没想到这次,肖奕叁自己也遇到了,就动用无人机拍摄。“看起来有点像木星表面的纹理,就像星际穿越一样。”

在肖奕叁的镜头下,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惊叹。当然,这些“潮汐树”并不是直立的,而是“躺平”在滩涂之上,所以并不是真正的参天大树,而是刻画在滩涂上的泥沙之画。

2】这是潮汐的杰作,含泥量较高的海域会出现

什么是“潮汐树”?肖奕叁拍到的,真的是“潮汐树”吗?为此,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请教了浙江省自然资源厅的相关专家。

专家介绍,“潮汐树”并不是某种植物,而是潮间带地貌中的一种奇特现象。潮间带地貌是指平均低潮线以上到平均高潮位线之间的部分,而“潮汐树”是其中潮滩(淤泥滩)里的特有现象。

一般形成“潮汐树”,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内因,即“潮汐树”所在潮滩的质地松软易被侵蚀,一般泥沙含量较高;二是外因,即要有外在的水力作用,“潮汐树”一般伴随潮汐作用“生长”,涨潮落潮时带来和冲走泥沙,日复一日冲刷出来的潮沟会越来越深、越来越长,形成“潮汐树”的主干,向内陆不断延伸。同时,在侧蚀和溯源侵蚀的作用下,“潮汐树”逐渐枝繁叶茂,形成了一棵棵“参天大树”。

也就是说,“潮汐树”的形成,是海水受潮汐影响,在上涨、回落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沉积地貌,也是一种自然现象。有时候海水冲击上岸时,会带来海藻,长在“树枝”上,看起来就像“树叶”。“比较有观赏性,而且受潮汐冲刷,形成的‘画面’也是动态变化的,今天拍到跟明天看到的可能也有差别。”

据介绍,“潮汐树”在辽宁等滨海之地出现较多,而浙江沿海相对少见。“这次拍到的画面里,灰色的其实是淤泥,‘潮汐树’形成也跟含泥量有关。”

专家说,浙江近海养殖比较多,存在一定的人类干预,而且“含泥量”比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潮汐树”的形成。

新闻+:那些关于“潮汐树”的事

“潮汐树”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搜索发现,早在今年5月24日,《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执行总编单之蔷曾发布一则微博。他表示,2020年2月曾发表过潮间带上的“潮汐树”,第一次把这种景观从大地上剥离,命名为“潮汐树”。

今年3月份,央视总台报道黄河入海口的“潮汐树林”“鸟岛”奇观。奇特的潮汐之力,形成了黄河入海口奇特、如画一般的“潮汐树”。

在潮汐之力的顶托下,蓝色的海水沿着潮汐沟,深入到黄色的泥沙中间,在周围黄色调的映衬下,就像一条蜿蜒伸向远方的小路;小路旁,是一棵棵“潮汐树”形成的行道树,近大远小,进而构成“潮汐树林”;在黄色的主基调下,泥沙的颜色不完全相同,形成了不同的线条和形状,就像在宣纸上渲染出了远山的轮廓。小路、树林、远山以及漫天的黄沙,构成了静谧的山水画。

今年5月份,《地理·中国》则报道了“神奇的潮汐树”。在江苏盐城附近,滩涂上经常出现一些奇特的图案和现象。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齐德利在栏目中介绍,只要是近海有潮汐的地方,几乎都能形成潮沟,尤其在淤泥滩上,形成的形态更为多样。潮沟两边都有淤泥,淤泥下面则是粉沙,比较松软,潮汐对它雕刻,轻轻一“画”就画出了“潮汐树”。

值得一提的是,有高考地理小专题还曾以“潮汐树”为题,让学生简述“潮汐树”的形成过程。所以,这堂地理课的知识点,你掌握了吗?

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整理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jikehao.com删除。
(0)
极客号的头像极客号
上一篇 2022年 9月 18日
下一篇 2022年 9月 18日

相关推荐

合作联系:1152QQ04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