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味精的衰落与致癌谣言有关? 这玩意儿吃太多真心可以杀死人的

由于李佳琦引发的蝴蝶效应,最近各大廉价国货品牌纷纷蹭热点,推出79元套餐。几乎被民众遗忘的老牌调味品牌莲花味精,也跟着火了。

曾经观众只有个位数的莲花味精直播间,现在同时在线人数高达2万,不断与其他老牌国货品牌进行连线。网友在评论区调侃:79块钱的味精?怕是要吃到下辈子。

莲花味精的衰落与致癌谣言有关? 这玩意儿吃太多真心可以杀死人的

实际上,早在今年六月,莲花味精就已经出现了翻红的征兆。一系列自媒体文章称莲花味精是“一个谣言毁掉一个民族企业”,并认为这是外国资本打压国货的手段,获得了众多网友认同。

这个谣言是哪来的?它真是导致国产味精行业衰落的原因吗?

味精——谷氨酸钠,实际上就是从玉米等谷物中发酵得到的,接近于一种天然产物。

最早的味精是标准的“日货”。1908年,日本学者池田菊苗从海带中分离出了谷氨酸钠,并发现这种成分能提供异常猛烈的鲜味。

次年,日本开始生产以“味之素”为名的谷氨酸钠味精,并出口至中国。至今中国许多地方的老人仍把味精称为“味素”。

谷氨酸是一种氨基酸,广泛存在于人体和各种动植物中,而谷氨酸钠就是它的钠盐形式。如今的味精几乎都是用淀粉或糖蜜发酵得到的,所以,莲花味精的配料表上只有小麦,这并非虚标。味精进入人体,也会很快转化成谷氨酸等人体所需的产物。

当然,味精宣传0糖、0防腐剂等等也是看看就好,因为本来味精也没必要添加这些成分。

味精几乎唯一的健康隐患就是钠含量。和食盐(氯化钠)一样,味精(谷氨酸钠)含钠较多,可以认为是一种隐藏盐。有些人觉得味精吃多了容易口渴、喉咙痛,原理和盐吃多了一样。长期大量食用味精,也相当于长期大量盐超标,会使高血压、脑卒中的风险上升。

除此之外,正常食用味精几乎无其他安全隐患,即便经过超过烹饪温度的高温加热,产生的焦谷氨酸也是在自然生物中广泛存在的物质。

味精致脱发、致癌等说法完全没有科学根据。

我国国产味精始于1920年。爱国化学家、企业家吴蕴初先生仿照“味之素”自主研发出味精,创办的天厨味精厂打破了日本“味之素”在东亚的垄断,并出口到欧美国家。“味精”也由此得名。

中国早在商周金文就出现了“鲜”字,而西方科学界曾长期认为,人类的味觉只能感受酸、甜、苦、咸四种味道。直到味之素被日本学者成功提取出来,“鲜”才正式成为第五种味觉(注:辣不是味觉而是痛觉)。

“鲜”,是亚洲饮食文化的一种独特的味觉追求。所以全球范围内,几乎只有中餐、日本料理和东南亚菜会使用直接大量味精用于烹饪——尤其是中餐。

2022年中国味精年产量约为262万吨,多年来稳定在200万吨以上,估计贡献了全球超过70%的产能,余下的来自日本、越南等国。

西方国家并不是不使用味精,但大多添加到包装食品中,如薯片里,较少直接当成调味料用于做菜。西餐中常用的芝士粉中也含有天然谷氨酸钠,可以发挥类似味精的作用,调出咸鲜味道。

有关味精为什么在中餐菜肴中如此普遍,解释有很多。有人认为,味精非常适合于吊汤、烹饪素斋类食品。也有人认为海外华人大量开设的中餐馆引领了这场风潮。

实际上,建国后很长时间内,油盐尚且凭票限供,内地的普通百姓也是很难用得上味精的。

直到改革开放初期,随着食物供应充足,公众对于饮食的关注点也从单纯吃饱转向了“色香味俱全”,味精才开始飞入寻常百姓家。

正是这股时代巨浪托起了莲花味精。

莲花味精于1983年在河南周口成立,1998年在上海交易所上市。它发明了一种独特的用粮食制造味精的方法,并公开了专利。

高峰时期,莲花味精的产能占中国全国的一半,产品远销海内外,据说项城有三人之一的人从事相关工作。

在我国同胞刚刚开始享受味精的年代,“味精致病说”就已经悄悄在国外开始传播了——并不是鸡精厂商造的谣。

1968年,国外一位博士在当地中餐馆就餐后,发生了头疼、恶心、身体不适的症状,暂时没有找出原因。他写信给《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并给出了一些猜测,其中就提到了味精。

文章发表后,期刊很快收到许多来信,表示自己吃完中餐出现了类似的症状。媒体将其称为“中餐馆综合征”,并将原因归结于味精。

后来,美国FDA、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对味精进行了大量审查,综合数千项研究,并没有发现味精有任何致病证据,所谓的“中餐馆综合征”更可能是由于微生物污染了食品导致的。

但俗话说辟谣跑断腿,至今西方很多中餐馆仍挂着“MSG free”(无味精)的招牌,为的就是打消食客们的顾虑。

在21世纪的头十年,这个谣言被“进口”到国内,开始在民间传播。

不过,家庭烹饪减少了味精的直接使用,谣言倒还在其次,主要是因为单品味精存在一个问题:容易发苦。

谷氨酸钠本身带有苦味,其咸味只有在和食盐呈一定比例的时候才能呈现出来,烹调加入味精,必须与食盐(包括酱油等中的盐分)保持适当比例。味精的效果也与浓度有关,加得太多会影响味感。在番茄、糖醋等酸性环境中,味精会呈一种奇怪的酸味,也不能发挥增鲜效果。

如今销量更大的鸡精,以及含有味精成分的酱油、蚝油,大多经过合理的味精-盐配比,并添加了鸡粉等,调出复合味道,家庭烹饪更简单易用,不容易出现怪味。

多数人可能意识不到,这是味精“消费升级”带来的现实好处。

很难说谣言要直接为莲花味精的颓势负责,因为在它跌宕起伏的岁月里,阜丰集团、梅花生物等味精大厂稳中有升,逐渐成了中国与全球味精行业的头部企业,而全国味精总产量虽有波动,但仍然大力供应着国内外市场,并没有因为谣言而整段垮掉。

在2019年退市风波前夕,莲花味精已经沦落到了从阜丰集团、梅花生物购买味精,用于生产鸡精等其他产品的地步。

据媒体报道,辉煌时期,莲花味精的员工近2万人。到了2018年,虽然从数据上看起来还有9191人,但是其中6973人是不在岗状态,他们只能被动接受内退或者停薪留职。

这种把市场拱手让给竞争对手的行为不可能全是谣言造成的。

莲花味精从2003年开始亏损,当时还是国资性质,由莲花集团控股。据公开报道,莲花集团曾经多次占用莲花味精的资金。

2003年10月,监管部门要求其发布的公告称,莲花集团累计占用莲花味精8.58亿元,且占款事项缺乏合理解释(可能也很难解释)。

此后莲花味精连年亏损,盲目投资生产线进行多元化布局,致使主业溃散,靠政府补助、债务重组和变卖资产度日。

2009年12月,因莲花集团与河南省农业综合开发公司双方的债务纠纷,莲花集团以所持有的公司5400万股股份抵偿给河南农开,莲花集团不再对莲花味精拥有控制权。

2014年,睿康投资及其一致行动人入主莲花味精,后来将其改名为“莲花健康”,希望公司转变经营方向。

但这一期的管理层也并没有让企业经营真正脱胎换骨,在一系列股权质押后,钱不知去向,工厂停产,企业巨亏,官司缠身。折腾到2018年,莲花味精更是出现了1元甩卖子公司的奇闻。

与此同时,阜丰集团成立于山东莒南,从地方小厂成长为全国大厂,布局了年产味精及谷氨酸200万吨以上的能力。

2000年以后,中国味精的产量与需求量扩大至接近稳定水平,全国的味精厂开始经历出清调整,产能向巨头集中。后来,由于环保政策,大量的中小味精厂家退出市场。2021年,我国味精行业规模前三的企业(阜丰、梅花、伊品)市场占有率已达到90%以上,莲花健康低于5%。

莲花味精跌宕起伏的遭遇大部分是由于经营不善引起的,与谣言、鸡精厂商、“外国资本打压”并没有什么必然的关联。

味精当然不致癌,但也只是一种普通的调味品,没必要过度上纲上线,与更多扯不清的复杂因素绑定在一起。

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整理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jikehao.com删除。
(0)
极客号的头像极客号
上一篇 2023年 9月 20日
下一篇 2023年 9月 20日

相关推荐

合作联系:1152QQ04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