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cpu天梯榜2023(手机cpu天梯)

  

  李川

  1971年生于中国重庆

  1996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版画系

  任教于四川美术学院 副教授,

  曾任版画系副主任

  现任四川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系副主任

  作品曾参加“从西南出发”1977年-2007年 ,法国蒙彼利埃中国当代艺术双年展,未来考古学-第二届中国艺术三年展,“长征——一个行走中的视觉展示”第十二届全国美展、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第十三届、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全国版画展,第六、七、八届“三版展”, 澳门版画三年展,等各种艺术展览。

  并参加英国ARTLINKS艺术驻留项目,

  加纳 SaNsA International Artists’ Workshop Ghana艺术驻留项目,

  台湾成功大学“大陆艺术家驻村计划”等项目。

  序

  P R E F A C E

  ◆

  ◇

  1990年,我读川美附中一年级的时候,我们班上有个同学是李川的老乡,那时李川经常和我们班上的同学一起坐交通茶馆,聊艺术,侃人生。所以我认识李川是在1990年。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大学时期那组魔方主题的石版画,那种魔幻的超现实手法已经透露出李川“反传统”的潜质,后来2000年的实验艺术“失语”展,2004年的“无间”展我也去过展览现场,李川老师的作品的“异常性”令我至今记忆犹新,再后来的三人组,再后来李老师一直践行着前卫艺术实践,成为西南实验艺术的代表性人物。在那时,主流艺术形态还是架上,川美很多人不知道李川老师早年的非架上的实验艺术作品。我不是艺术评论家,只是正巧早年认识李川老师,对他的艺术作品大多知晓,正巧现在我们同在新媒体艺术系(实验艺术),虽然他是我的领导,但我们的聊天更像是老朋友以“实验艺术”之名叙叙青春的“反叛”之事。

—向雪

  

  版 画

  

  1996年 故乡-端午 石版

  

  1996年 故乡-山城 石版

  

  1997年 《精神食粮》石版

  

  1998年 《千字文》- 石版

  

  2000年 《数码时代》石版

  

  2015年《秋水落霞》石版(彩色)

  

  2015年《隐雾栖霞》(黑白)石版

  实验艺术

  1990年代中后期,重庆的当代艺术生态发生了急剧的转变,一方面是一批艺术家离开重庆,先是转战成都,再后来是去北京,大部分人最后选择“落户”花家地。其中的灵魂人物是张晓刚。另一方面,与1980年代“伤痕”“乡土”的辉煌比较起来,1990年代的重庆在当代艺术领域开始面临失语的境地。上述局面的形成,至少有两个原因可以提及。一是当代艺术的主导方向与内在逻辑发生了变化,1980年代的艺术策略与创作观念也很难在新的文化语境中生效。再有就是,重庆的当代艺术生态原本就十分贫瘠,缺乏系统性的建设。所幸的是, 2000年前后,一批年轻艺术家的涌现,为沉闷的重庆当代艺术注入了活力,使得前卫艺术的文脉得以延续。这批艺术家中,代表性的有李川、李勇、马杰、任前等。批评家王林、岛子也对当时的新艺术,以及这批年轻的艺术家给予了支持。他们与成都以戴光郁、余杰、罗子丹等前卫艺术家遥相呼应,主导了西南前卫艺术的发展,其艺术实践与群体实验,也是当时中国前卫艺术浪潮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何桂彦

  

  1999年 行为《竹篮打水》

  

  1999年 丝网+ 行为《千僖石》

  

  2000年重庆最早的实验艺术展览《失语观念年艺术展》

  失语展画册封面

  

  2000年 失语展画册扉页

  2000年 装置作品:《捕鼠器》 失语观念艺术展

  

  2000年罗中立院长、王林、叶永青等老师观看失语观念艺术展

第六届中国当代艺术文献展 旋转360度

王林老师策展 2001年开幕式

装置作品:营养

参加第六届中国当代艺术文献展 旋转360度 上海 2001年

  

  2001年 装置作品《处理器》

  邱志杰策划的“声音2展览-北京芥子园

  

  2001年和谢德庆(前排右二)

  

  2002年和“长征一个行走中的视觉中国”策展人卢杰(前排右四)在黄桷坪,后排左一是年青的田霏宇Philip-Tinari(曾任北京尤伦斯当代美术馆馆长)

  

  2002年 声音装置《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参加卢杰策划的“长征-一个行走中的视觉展示”昆明罗旭土著巢

  

  2002年 装置行为作品《逃逸》“渡”当代艺术展 重庆

  

  2002年 装置行为作品《逃逸》局部“渡”当代艺术展 重庆

  

  2002年 装置作品《营养》旋转360度展览 上海

  

  2002年在昆明土著巢制作声音装置作品

  1998年以来,在近20年的艺术实验中,李川涉猎到装置、摄影、行为、影像等多个领域。其作品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也并不遵从单一的、预先设定的、概念化的艺术逻辑,所以,作品的意义是开放的。尽管如此,这一阶段的作品仍具有鲜明的特点。譬如对时间、过程、偶然性的讨论,以及对身体性、对一种无意义的意义的言说。在《竹篮打水》《处理器》《打水》《千禧石》等作品中,作品意义生效的一个重要来源,均与时间有关。在不同的作品中,时间的意义指向也是不同的,在某一个设定的时间范围内,可能是一种劳作,或涉及偶发性,也可以关涉到记忆,或者意识形态。悖论在于,这些与时间相维系的劳作、过程,最后的意义指向,却是一种消耗,或者呈现为一种虚无的精神状态。亦即是说,这些艺术行为带来的是一种“无意义的意义”。当然,通过这些作品,也可以看到李川对实验性艺术语言的思考。实验艺术也有本体的范畴?这无疑又是一个悖论。杜尚之后,西方观念艺术的一个重要的信条,是将“反艺术”作为作品意义生效的前提。问题在于,观念艺术是否也有艺术本体,有语言自身的内在逻辑?答案是肯定的。与2000年前后,中国前卫艺术,尤其是行为艺术中对伤害、对身体、对暴力、对性别等话题相关的作品比较起来,李川的作品一点也不挑衅,也不刺激,但尤为难得的是,其对艺术语言,以及语言与观念之间如何转换与嫁接的思考,显得理性而又富有智慧。

—何桂彦

  

  2003年 行为表演《盲鼓》 第八届-NIPAF-亚洲国际行为艺术节及学术交流活动(东京-名古屋-大阪-京都-长野)

  

  2003年在昆明和叶永青老师

  

  2004年 装置作品《天梯》“无间” 04

  中国建筑工地先锋艺术展 (重庆)

  

  2004年 作品《发展才是硬道理》重庆

  

  小组合作:2005年 《未来气象局》草图

  第二届中国艺术三年展

  

  小组合作:2005年《未来气象局》作品局部

  第二届中国艺术三年展

  

  2005年参加英国领事馆文化教育处ARTLINKS艺术项目宣传品

  

  2005年-摄影作品《家庭影院之探险片》

  

  2005年–装置作品《POSTCORD》伦敦gasworks驻留作品展

  

  2005年-陪同南京三年展策展人邱志杰(前排左)、左靖(前排右)、诗人海波(后排左)在黄桷坪江边考察

  

  2005年在法国参加首届蒙彼利埃中国当代艺术双年展,和双年展策展人之一徐敏(陈箴夫人)老师

  

  2005年在法国-从右二依次陈文波、任前、李勇、李川、赵能智

  

  2005年在法国-和黄永砯先生

  

  

  

  2005年法国蒙彼利埃首届中国当代艺术双年展作品《招牌菜》

  小组合作:李川、李勇、任前

  

  2005年在伦敦参观艺术家工作室

  

  2005年在苏格兰尼斯湖

  

  2005年在西藏

  

  2005年在英国gasworks工作室

  

  2006年 装置作品《北斗-破》

  上海多伦第二届青年美术大展 (上海多伦美术馆)

  

  2006年 装置作品《出塞》

  

  2007年 装置作品《群英会》

  

  2008年参加长征空间“违章建筑2”展览、

  2015在路上中国青年艺术家提名展(关山月美术馆)

  实物装置《大宁县志》

  在《发展才是硬道理》《群英会》《县志办公室》《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等作品中,李川讨论了个体生存、社会价值观与意识形态话语之间那种复杂的关系。与《处理器》《打水》侧重于语言,强调行为的观念表达不同,这批作品弥散出浓郁的社会学意义。它所提示的是一种混杂的现代性,一种充满矛盾,令人困惑,并由不同的价值观、权力话语所支配的生存状态。

—何桂彦

  

  2008年装置作品《马甲》

  

  

  

  

  

  2009年《 民生公司的新订单 》

  (上海–比翼艺术空间)“两码事”李川、李勇双人展

  在李川一系列的艺术实验中,有一批注重日常、强调微观叙事,关注肉身经验的作品令人印象深刻。代表性的有《捕鼠器》《天梯》《营养土》。所谓的日常与微观叙事,在于将熟悉的、生活化的物品作为媒介,通过改变物与物之间、物品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赋予其另一种解读逻辑。同时,利用观众的观看,以及作品与环境所形成的独特场域,将熟悉的对象陌生化,在原有逻辑的断裂之处,艺术家的观念表达开始彰显出来。事实上,在李川的作品中,“日常”的背后都潜藏着“异常”,因为,艺术家所要做的,就是要揭示出“日常”背后的欲望、伤害,抑或是更为隐蔽的意识形态话语。

—何桂彦

  

  2009年 声音装置《ISAAC–of–DREAM–》 非洲加纳

  

  2009年-在加纳参加艺术家驻留计划

  

  2009年在加纳驻留期间和各国艺术家的合影

  

  2009年 装置《传统美学》

  

  2010年 绘画+实物《时空裂痕》重庆器空间

  

  2011年 装置作品《兵器谱》

  

  2011年和王林老师在蓝顶美术馆

  2001年春天在北京我和刘韡、乌尔善、王卫、石青等人正在大搞“后感性”系列展的时候,突然接触到在重庆出现的一拨年轻人,实验工作涉及装置、行为等多种方式,生猛有力,完全改变了我们对四川美院毕业生专门画画的刻板印象。两拨人很快接上头并且合流,李川、李勇等人参加了后来我策划的《声音2》(2001)、《长征:一个行走中的视觉展示》(2002)、《未来考古学:第二届中国当代艺术三年展》(2005)等一系列活动。见面才发现他们的头目李川是版画系毕业的,难怪在一群很激进的年轻人中间,这个人既抱有着很活跃积极的实验状态,却又异常地沉稳理性,低调而有亲和力,而这种亲和力会转换具一种不容置疑的领导力。后来川美的年轻人开始做录像组织,做独立艺术空间,邀请北上广的风流人物来川美交流和工作,都有李川沉稳的身影在背后。我们今天回想李川2001年以来的实验作品,不管是基于“版画/印痕”概念的表演,还是声音装置,都带有这种把内在的冒险和深刻的批判建立在学究气和冷峻的外表下的特征。

  李川的实验不喧嚣,不被概念绑架,而是循着内在的激情一步步潜行。那么这种内在的激情是什么?在我看来是对激烈变动的社会现实的同步反省,对发展主义的高度不信任,对人们被全球化进程所裹挟和被意识形态所绑架时的身不由己和动作变形的深深的警觉。不管是对于互联网、两岸关系还是中国与非洲小国的遥远想象,李川从早期偏向社会评论性质的表态,到晚近所呈现出来的在具体语境中搅动刻板印象实效的机智的行动策略,他的手法时而沉痛时而荒诞时而幽默,但这种现实关怀始终鲜明而敏感。

-邱志杰

  

  2016年和父亲观看法国摄影师《父与子》展览

  

  2017年在里斯本

  

  2017年在伦敦泰特国家美术馆

  图片提供 / 李川

dialogue

  

  Xiang

  李老师,您是川美版画专业的,原来您一直做版画,从1999年开始了当代艺术的实践,应该是川美比较早做实验艺术的了,您是基于什么样的机缘和思考开始从事实验艺术的创作呢? 请谈一谈您的艺术发展之路。

  

  Li

  川美历来藏龙卧虎,我的一些作品只是采取了不同于以往的创作媒介。我的理解川美一直有当代艺术的土壤,从乡土绘画到伤痕,那一批艺术家虽然沿袭了传统绘画的形式,但在观念和思考的深度上,是具有明显的先锋性的,即使是《父亲》这样的作品,采用了查克·克洛斯(Chuck Close)那样的超级写实的手法,从形式上和之前直接画法是不一样的。85新潮、89艺术大展,川美都有艺术家的参与,整个八十年代群星璀璨,到1992年的“后89中国新艺术大展”,随后的“玩世现实主义”和“政治波普”,川美也有积极投身其中的艺术家。

  96年毕业到99年,这期间一直在做版画,创作也有一些变化,开始脱离毕业创作时的乡土风格,走向观念的表达,98年以前在版画上学的李勇考回油画系读专升本,他介绍了一个同学给我认识,说大家可以一起做点事情,这就是后来温普林在《江湖飘—中国前卫艺术家外传》中写到的“蜀中八怪”里面最年轻的张华。

  那几年成都以戴光郁、余极为主的行为艺术团体特别的活跃,通过张华慢慢的了解了他们的很多工作,互相也在传阅艾未未、徐冰等编辑的黑皮书、白皮书,开始知道了谢德庆、张洹、宋冬等人的行为艺术作品,觉得这帮人都特别的有思想、有行动力。99年左右开始尝试做了一些行为艺术的作品,如《千禧石》就是丝网印刷加行为。

  几个人在一起商量是不是自己策划一个实验一些的展览,陆续又加入了油画系在校的黄奎、宋永兴、李平虎等人,那段时间岛子老师刚来川美筹建美术学系不久,我们经常找到他交流方案和作品,决定请王林老师和他做我们展览的艺术主持。

  2000年5月“失语”观念艺术展在沙坪坝一家还没完工的工地开幕,展览的观众异常的多,基本上是重庆各大高校的年轻学生,大家都跟打了鸡血一样,在展览现场和学生们交流,这个展览开启了后续大家的发展。

  2001年邱志杰老师从陈文波那里看到“失语”展的小画册,和我联系说有个他策划的展览希望我们能参加,展览在费家村李振华的芥子园空间。接着2002年参加了卢杰、邱志杰策划的“长征-一个行走中的视觉展示”,这个活动认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人。2003年参加了王林老师在上海策划的“第六届文献展-旋转360度”,2004年钟飚在重庆策划的“无间” 04 中国建筑工地先锋艺术展 。

  

  

  

  Xiang

  我记得你、李勇和任前曾经组了一个重庆三人组,成为西南当代艺术的代表性人物,去北京、上海、日本、法国、英国等处办展览,非常活跃、非常前沿,您作为西南当代艺术先锋式人物,谈谈你们三人的作品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中的价值和地位。

  

  Li

  那几年除了像北京、上海之外,重庆、昆明、武汉、都有不少的年轻人在自发的组织各种展览与活动,2005年有两个大展的机会,一个是邱志杰、左靖、朱彤策划的“第二届中国艺术三年展-未来考古学”、另外一个是法国首届蒙彼利埃中国当代艺术双年展,都是以小组(李川、李勇、任前)的组合参加的,2005年底申请到上海英国领事馆文化教育处的项目,去英国考察,在英国驻留了7个星期。

  那个时候实验艺术还没有完全进入学院教育这一块,了解和创作的人都比较少,所以很容易和全国各地的志同道合的人建立起联系,慢慢不断的有外地的艺术家,像“后感性”小组的石青、王卫、乌尔善来重庆都会来找我们交流。就像邱志杰老师所写的,我们部分的实验改变了外界对川美只会画画的印象吧。对周围一些年轻人也有一些影响.

  

  

  

  

  Xiang

  好像2006年之后,你们三人就少有什么艺术活动了,是什么原因导致创作有些停滞呢?

  

  Li

  从英国回来就到2006年了,那几年国内的艺术市场井喷式的爆发,川美当之无愧的是绘画的重镇,记得在501工作室,每天都有策展人、画廊、各种不明身份的人穿梭其中,市场和资本掘地三尺式的在川美寻找未来的张晓刚,感觉一夜之间大家都去画画去了。前几年自发式组织的展览活动也越来越少。一方面市场的火爆压缩了其他非架上生存空间,另一方面我觉得自身的努力也不够,卢杰做完长征项目以后,落地在北京798做了“长征空间”,06、07年做青年艺术家项目,曾多次和我们约做重庆年轻人的群展,都因为我们自己的原因一直没有推进。后来也参加了长征空间的集体展览项目,比如2008年的“违章建筑Ⅱ”,2009年,我和李勇去了上海莫干山徐震和乐大豆的比翼空间做双个展。期间也参加了不少重庆器空间组织的各种展览。

  

  

  

  Xiang

  川美筹建新媒体艺术系已经有几年了,去年你从版画系调过来主持工作,刚过来接手一个新的专业你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师资问题、教学问题、学生问题等等)

  

  Li

  新媒体艺术系是社会现场和艺术现场发展应时而建的新系科,面临的挑战也多:首先是师资队伍,不仅需要有实践创作能力的老师,也需要老师对教学有热情、有研究、愿意付出。在学校的推动下,一年时间新进了6个年青教师,从美教系调来俞可教授,从意大利柔性引进了宋钢教授,又新进了博士,数量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管理不好,人多也不一定好办事,有年青老师教学经验和教学热情的问题,以及怎样去平衡自身发展与教学投入的问题,原有教师能力继续提高的问题,教学中的基本规范问题等等,第二是课程设置,包括基础能力的训练,在新媒体系的课程中到底需要设置哪些课程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能力?培养什么样的能力?如何打造核心课程?又要根据专业的特点为未来一些课程的变化留有探索的余地。第三,学生专业认可度的问题,到新媒体以后,学生转专业的现象引起了我的关注和思考,像版画这样的传统小专业,每年转出去的学生就两三个,想转进来的反而更多,而新媒体艺术系这些年每年都有十多个学生提出转专业。我想这种现象是多种原因造成的,首先是学生对专业认知度不够,这需要在低年级的时候加强专业宣讲。第二学生对教学不满意以及对所学的课程不满意,对未来的发展没有信心。这需要花大力气来建设每门课程以及建立合理的教学监督体系。第三教师的示范作用不够,学生进校最直接的榜样是老师,和学校传统学科相比,像油画、雕塑、版画几十年来培养了许多著名的艺术家,而很多在校的老师本身就是著名的艺术家,所以教师自身的发展也很重要。所以归根到底不完全是学生的问题,很多是我们自身的问题。

  

  

  

  Xiang

  现在新媒体系已经成为“实验艺术”的独立学科,请问实验艺术的专业定位是什么?其学科结构和方向是什么?人才培养目标是什么?我想这也是所有学生和家长都共同关心的问题。

  

  Li

  2017年初我们申请到了“实验艺术”新专业方向, 是一级学科美术学下的二级专业方向,这意味着新媒体艺术系下有两个专业:实验艺术和摄影,和绘画、中国画、书法、雕塑是平行的。前期申报实验艺术专业和专家的沟通,他们提到原有的材料中媒体艺术的痕迹很重,在未来的发展中,应该以创作方向来发展,而不是固守媒材,再新的媒介都只是工具而已。

  譬如摄影放在新媒体系这个框架下,要思考这个媒介怎样和系科定位结合。在今天摄影人人都能拍,社会上一些发烧友的技术装备也远远超过我们的学生,因此我们系的摄影更应该强调的是观念和创造力的发展,教育针对的都是人的问题,不管是各种课程,各种训练方法,核心的东西是对人的塑造,因此实验艺术的专业定位是:建设国内基于媒体时代实验艺术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和创作高地。培养具有自主实验精神,掌握跨媒介语言、适应跨行业领域、具备跨文化视野的高素质创新型艺术人才。

  

  

  

  Xiang

  大家说搞艺术学生就业难,新媒体艺术系的学生就是难上加难,您怎么回答学生的这个诘问?

  

  Li

  新媒体艺术系的学生就业没那么糟糕,学校在梳理创新创业典型案例的时候,我注意到好几个同学都是新媒体艺术系在校或毕业的学生,我们的学生具备更加灵活的思考和较强的行动力,一方面我们专业所学的是这个时代正在发生、发展的技术,另一方面是最前沿的各种艺术思潮和理论。接下来应该是在培养人才上更加的深入,让我们的学生在学术层面上取得更好的成绩,换句话说要争取培养一些知名的艺术家。

  

  

  

  

  Xiang

  从最近几年的毕业展来看,雕塑系、油画系、美教系的综合材料专业也在做装置、影像、互动媒体……新媒体艺术系的专业课题其实在各个系都在做跨界探索,实验艺术系是否也有压力?

  

  Li

  这是正常现象,传统系科有边界,有边界就一定有越界和跨界,七十多年的发展,传统学科积累了各种经验和成熟的教学体系、课程框架、管理模式,身边有这些优秀的同伴,是我们的幸运。比如雕塑系对材料和空间的研究是他们专业训练中的天然优势属性,最近也成立了跨媒介工作室,在教学和实践中试图重新定义雕塑的内涵;油画系历来人才辈出,除了强大的师资团队以外,非常注重社会现场的对接,把最活跃的的展览现场和批评家引入课堂,在传承传统的同时,从观念上和媒介上挑战油画的边界;版画系注重基础训练,强调精良的制作技术与艺术观念的结合等等,这些系科的探索都是我们可以参照的体系,因此要变压力为动力,静下心来从基础训练课程建设到打磨核心课程,再到高年级的创作,一步一步做出我们自己的特色来。

  

  

  

  Xiang

  新媒体艺术系打破了传统艺术的绘画性,也打破了各种艺术门类的边界,更强调观念、跨媒介实验、交互科技等比较实验性的艺术领域,那对学生的要求是什么?我们系未来培养出来的学生具备哪些素质?

  

  Li

  首先在课程设置中,我们划分了四个板块:专业课程50%,技术课程20%,理论课程20%,实践课程10%,其中技术课程从基础的数字图像处理、编程,3D、AR/VR,交互设计都有涉及。理论类课程强调对艺术学理论、当代艺术思潮、社会学等课程的学习,从观念上输入当代艺术的背景,实践类课程从低年级的社会调研、在地创作、社会实践到高年级的跨媒体创作,和传统以写生为主导的实践类课程不同。因此我们希望报考新媒体艺术系的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较强的行动力,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和研究能力。

  我们培养的学生应达到以下八个要求:

  ● 掌握实验艺术知识谱系,掌握认知社会 的理论和方法。

  ● 具备皮牌性反思、跨文化理解、自助实 验的探究精神。

  ● 具备运用跨媒体语言进行创作的能力。

  ● 具备创新型思维的个性化表达。

  ● 培养学生具备以媒介技术求得生存之道 的能力

  ● 培养学生较强的媒介技术应变能力

  ● 培养学生植根社会的艺术创作和表达能 力

  

  

  

  Xiang

  现在新媒体艺术系正在进行大力度的教学改革,实行工作室制,让更多的学生能更自由的选择自己的所爱和所长,请谈谈“工作室制”的教学设想和优势所在。

  

  Li

  大部分学生进入美院,除了具备一些具象写实的能力之外,还缺失很多的知识点和必要的训练,所以在一年级是两个专业拉通的基础课程训练,通过课程训练来建立除具象写实之外的更多造型方法、理论准备以及数字媒体技术基础。进入二年级实验艺术分了:跨媒体、艺术与科技、艺术与社会三个方向,摄影分了动态与静态摄影两个方向,期末2016级刚刚选完。

  “让学生自由的选择自己的所爱和所长”,我觉得这个阶段其实还做不到,学生还很难真正搞清楚自己的所长,因此二三年级各工作室也在一定的时间段开出了核心课程让工作室之间互选,我们设想后面还可以在工作室之间转换,也鼓励同学们在课余充分了解其他工作室所学以及其他系科的知识。

  工作室制的目的一方面是想让学生所学有所针对性,另一方面我们也强调“跨”的概念,未来在四年级集中创作的时候,采取导师团队的方式来辅导和教学。

  

  

  

  Xiang

  这次在川美的进京展上,很多的媒体问到庞茂琨院长:川美的新媒体、实验艺术发展如何?请您谈谈,实验艺术系作为川美的一个新系科,对川美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Li

  新媒体、实验艺术进入专业美术学院在二十年前是不可想象的,如果在十年前大家还有所犹豫的话,那么现在各个学校都在布局和积极发展。学校领导早已认识到了这个系科的重要性,所以2011年筹建了新媒体艺术系,川美从来不是一个保守的学校,新专业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个补充,在未来也会有更多的可能性。

  今天互联网和资讯、交通的便捷,我们面临的国内和国际环境的扁平化,这几十年的改革开放积累的经济成果已经中国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的发展也该输出相应的文化艺术,新媒体、实验艺术的发展不好说是和其他发达国家同步,但的确对基于数字技术这些新的艺术形式的创作是社会需求,比如像里约奥运会开幕式那样的演出,像杭州G20的晚会,都是和传统艺术展示不同的新媒体艺术形态,我们和其他国家的差距并不大,因此是大有可为的。

  

  

  

  Xiang

  这几年各大高校都在集中精力打造实验艺术和跨媒体艺术,北方有中央美院实验艺术学院,南边有中国美院跨媒体学院,川美作为西南地区唯一一所具有这方面办学资格的院校,川美的“”实验艺术”的特色是什么,与其他艺术院校之间的差异是什么?

  

  Li

  西安美院刚成立了实验艺术系,鲁美之前有个当代艺术系,也在酝酿申报实验艺术专业。天津美院体量最大,实验艺术学院里面有六个系,1200个左右的学生,广美实验艺术系也差不多10来年了,湖北美院还没有。实验艺术这个新设专业是央美的吕胜中先生提出来并最早拿到办学资格,现在邱志杰老师调任央美,既有传统又有实力,还有北京的地利,国美是整合了以前的新媒体艺术系、展示文化研究中心、以及综合绘画成立的跨媒体艺术学院,前十年明星教师汇集,现在三个系,五个研究所。六个实验室,布局完整,学术活动频繁,经常邀请国内外活跃的学者来做讲座。

  我们也在思考和梳理我们的办学方向:有什么样的资源?有什么样的特色?客观说现在的特色并不显著,但川美本身是有特色的,川美的创作一直是一个特别接地气的学校,不管是收租院还是乡土绘画,都是现实主义题材的创作,是有着悲悯情怀关照底层人文的艺术力量,而伤痕美术更是一种广义的人文关怀,对社会的反思不应止于文革,好多优秀的艺术作品都呈现出对伤痕的思考,比如张晓刚的大家庭同样是伤痕的延续,基弗的作品也是对伤痕的思考,最近有艺术家作品表现欧洲的难民和非法移民问题的作品,也引起了公众的关注和反思。所以我们要在教学和创作中延续和发扬川美的现实关照和反思的特色。

  

  

  

  Xiang

  你执掌新媒体快一年了,今年学校也在准备本科专业评估的事情,新媒体系作为一个年轻的新系,肯定很多东西需要去梳理和建构,花费了您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占据了很多您创作的时间和陪同家人的时间,请谈一下这一年来您的收获是什么?有不如意和遗憾之处吗?

  

  Li

  建构对新媒体艺术系现在而言更重要,要建构肯定要先梳理,从大的来说要梳理新媒体艺术系的定位,要梳理办学几年来的得失,要理清教学中、管理中的各种问题等等,这有点像做菜,要先看看有什么原材料,有什么调料,有些菜需要爆炒,有些菜需要细火慢炖。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整体来说我觉得教育肯定急不得,但现实又面临很多急迫的事情,比如评估,所以这一年多感觉头绪特别多,对我是很大的挑战,有收获,没有遗憾,把系里的各种事情理顺,把需要建构的地方搭好,这也是人生中重要的作品吧。

  

  

  

  Xiang

  您对新媒体艺术系的憧憬是什么?

  

  Li

  我希望新媒体艺术系的教学真正能为学院的转型先探索出一些新的路径,特别是在今天国际交流如此频繁,国际教育竞争如此强烈的现状下,四川美术学院如何保持强大的吸引力,培养出来的学生继续引领艺术潮流,我想新媒体艺术系还有许多的空间可以发展。

  

  摄影 / 刘映呈

  

  如果你和李川老师不熟,你很难想象这位谦逊温和的老师居然是西南实验艺术的代表性人物,这位不与历史同行的艺术家早在1999年就做过生猛有力的影像、装置、行为艺术。李川老师的作品不挑衅、不噱头、不喧嚣,如同他本人的气质,沉稳理性中透射出艺术家的价值判断取向,带着学院派那种温和的社会批判力。

  现在李川老师成为川美实验艺术的学科带头人,那些年所谓“不务正业”的艺术实验现在成为学院学科建设的重要的学术成果。艺术可以实验,但是学生不能是教育的实验品,纳入学院教学系统内的实验艺术,比自由艺术创作更有系统性和学理性,艺术教育计划和构架必须经过深入的理论研究和现实的严密调研考证。李川老师作为川美实验艺术的系主任,非常审慎的认真对待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前卫、先锋、当代都是一个时间概念,而实验永远是一个方法论,一种态度,一种精神。如果实验是艺术的基本属性,那“实验艺术”的艺术独有性是什么?“川美实验艺术”较之其他院校的特色是什么?李川老师以他近20年的艺术实践经验和国际视野,带着系上的教师团队探索和推动川美实验艺术的发展。我们不能用工具、材料、媒介、科技来定义实验艺术,实验艺术的本质是关于人和现实关系的问题。我们要在教学和创作中延续和发扬川美的现实关照和反思的特色,在现实的社会建构的变化过程中,注重在地的逻辑性和在场的国际化,以实验的精神和态度进行艺术实践,培养具有创造性的引领艺术潮流的跨界人才。

  李川老师希望实验艺术的教学真正能为四川美术学院的转型先探索出一些新的路径,艺术教育将走向更多元、更开放的学术方向,而实验艺术将延伸到生物、科技、生命、社会等多文化领域,实验艺术的未来将有无限的可能。

– 向雪

  

  “后”便代表了一种超越、颠覆和批判。

  后学院,我们来于学院又不止于学院,我们尽力摆脱 “学院派”陈旧的格局,打破象牙塔的壁垒,我们又带着革新的力量,批判的精神,秉持学院派的学术精神,追求认知和观念创新。后学院”以跨界思维践行跨文化、跨领域、跨媒介的融合,以“产学研创用”为一体的完整循环,探讨文创发展的生态问题、文创IP塑造、公共艺术场域的参与性、城市乡村共生、艺术介入社会、艺术融合社群、艺术进入生活、非遗激活、民艺传承与创新、民众审美教育等领域的发展与研究。

  后学院希望打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文创研究与生产平台,一个链接艺术与社会的直观的平等的交流平台,共织艺术与社会共生的文化生态,从而能够创造出一片新的文创土壤去滋养它,让其发展。

  

  

  

  学术支持:

  四川美术学院教务处

  四川美术学院研究生处

  四川美术学院艺术家驻留计划

  总策划:向雪

  学术编辑:韩晶 王子云

  编辑助理:陈科宇 何海南

  文创策划:贾雪鸿 张迎庆 杨林

  摄影摄像:刘映呈 朱家奇

  美术编辑:袁磊

  动画:行行

  媒体支持:重庆广电都视传媒 渝报 新女报

  欢迎投稿:文创达人及展览资讯

  投稿邮箱:372810442@qq.com

  版权声明:

  本文系后学院原创内容,如需转载请注明编者、出处,并保留文章的完整链接,谢谢!

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整理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jikehao.com删除。
(0)
极客号的头像极客号
上一篇 2024年 1月 10日
下一篇 2024年 1月 10日

相关推荐

合作联系:1152QQ04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