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今探古旅行记(东行记)(25)

阎立本所画观音像碑已毁,现存石碑系明代万历时拓片重刻而成。清代和尚性统《观音大士像赞》:“寂然不动,感而遂通。耳听无尽,眼观何穷。唯一音之妙,入广慈渡于寰中。”可见作品之清美。

上述皆位路左,法雨寺在路右侧,又称后寺,在白华顶左,光熙峰下。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八年(1580)由僧大智开山,其后清僧立山化闻及随化闻于光绪十九年(1893)来山的北京印光法师住30余年,编著《文抄菁华录》《普陀胜迹》等书,民国初年有僧开如,“皆恪守成规,家风不坠”,多有贡献。寺前有海会桥、青玉涧诸水绕流,桥卧其上,清德宗载湉光绪十五年(1889),住持化闻修成。此桥为入法雨寺之正路,房系玉堂街之尽处。玉堂街系明代法法雨寺僧名玉堂者修砌,故名。古木撑天于周围,极为幽静。寺前原有影壁,上书梵文音“嘛呢叭咪吽”,意为神力不可思议,已无。寺内有天王殿、玉佛殿、圆通殿、大雄殿、藏经楼等。另有钟楼、鼓楼各一。玉佛殿内原有在清末由缅甸请来白玉释迦佛像一尊,像高5尺,玉色皎洁,雕琢亦工。圆通殿中原奉观音菩萨,两旁供十八罗汉。寺内有著名的九龙殿,系从南京明故宫拆迁而来。外观金碧辉煌,殿内宏制巧构,顶端穹窿成拱圆形,正中悬挂着一个大珠球,四周悬着八根坚椽,每椽均雕有昂首舞爪蟠龙,围着顶盖正中的苍龙。九龙飞舞,争抢珠球,栩栩如生,巧夺天工。此寺依山凭险,层层叠建,进入山门依次而上,仿佛步入天宫。

法雨寺原名海潮庵,创建于明神宗万历八年(1580),万历二十二年(1594),由郡守吴安国改额海潮寺;万历三十四年(1605),赐额“护国镇海禅寺”后毁于兵火。清圣祖玄烨康熙二十八年(1689),定海总镇黄大来奏请修建。康熙三十八年(1699),兴修大殿等赐额“天花法雨”匾额,遂改名法雨禅寺。清世宗胤禛雍正九年(1731),准浙江总督宫保李卫奏请,赐帑金7万两修前、后二寺;清穆宗同治(1862——1874),德宗光绪(1875——1908)年间又陆续建造殿宇,现存殿宇245间,计7350平方米,全寺分列六层台基上,入山门依次升级。中轴线上前有天王殿,后有玉佛殿,两殿之间有钟鼓楼,又后依次为观音殿、玉牌殿、大雄宝殿、藏经楼、方丈殿。观音殿又称九龙殿,其中“九龙盘拱”等部结构原,为南京故宫旧殿所有,康熙三十六年(1697)迁建于此的。“九龙盘拱”建筑十分考究。

法雨寺北东侧与飞沙岙间有云扶石、锦屏山、光熙峰,飞沙岙与千步之间有望海石亭及亭下西侧听潮石。

天渐黑,遂南下返住处。

1982年1月1日,天阴雨。夜里风雨交加。游佛顶山,有“师石”,刻字:“形奇怪,俗气绝,而枫雨 洁 (似绝字)当 淖,能磨顽铁如斯,如斯足可斯卓哉!米颠拜而悦。”民国廿六年元旦,长沙徐伯翘题,宁乡梁凤书。

又有:民国任申“回头是岸”。黄元秀题WC,HOEFMANNFEB.17.1925感想:浪水光涌而来,碎于脚下,化为白沫,叩齿声响。

佛顶山有佛顶山寺,即慧济寺,在白华顶(又称菩萨顶、佛顶)右,顶高海拔约有283米,可由前后两路上山。前山有石阶千余,后山有公路可通。慧济寺原不一石亭,供佛其中,明时僧慧圆创慧济庵,至清高宗弘历乾隆五十八年(1793)始建圆通殿、玉皇殿、大悲楼等,扩庵为寺;德宗载湉光绪三十三年(1907)请得大藏经,由文正和尚鸠工增广,遂成巨刹,与普济寺、法雨寺鼎立,称为普陀山三大寺。全寺有四、殿、七宫、六楼,殿内雕梁画柱,工艺精致。寺处于高山之巅,幽深绝俗。寺周围多古树异卉,寺西北有鹅葺枥一株,是稀有观赏树。寺东南是白华顶,上有天灯,为海上航标,为普陀最高点。寺后山上所产之茶称佛茶,清香爽口。从寺南下山的云扶石上刻有“海天佛国”四大字,为明抗倭名将侯继高所题,笔势雄伟。寺西公路直达该寺。

走下山顶,到羼提禅林,于海边石上刻字:“听潮”,“望海”。任申仲夏,白海山人书。

1月2日,上午10点半,天转晴。先寄长春《社会科学战线》杂志日小岛祐马著《支那古代研究》书中一篇《中国古代儒家经济思想》译稿。后游紫竹林,在普陀山东南梅檀岭下。山中岩石呈紫红色,剖视可见柏树叶、竹叶状花纹,因称“紫竹石”。后人在此栽有紫竹。此地山上多松树、竹林,时竹林零星丛墩。农舍多以石砌墙,顶以灰色,半圆瓦铺盖,如庙顶。两层小楼者,亦石头墙围之,楼顶以水泥抹平。菜摊上有萝卜、芹菜、豆芽菜。紫竹林在龙湾,有紫竹林禅院,不肯去观音院。后者庵前有四角亭。于此可见海里众多捕鱼船、岛屿布于海上,潮音轰咚哗然阵响,如狂风吼声。唐五代时,日僧慧锷从五台山请得观音像,与当地居民同建“不肯去观音院”于紫竹林中。游紫竹林必到“不肯去庵”。观音院前有潮音洞。紫竹林旁有光明池,南有观音跳,对岸可见洛迦山岛。此处芭蕉树尚矮,围成白菜园、芥菜、油菜等菜园。

潮音洞在紫竹林内,龙湾之麓,因洞窟日夜吞吐海潮,有如雷音,故名。洞为山石裂罅所成,从崖至脚高数十米,耸起于沙滩中。洞有二门,通明如天窗。潮水奔驰入洞,浪石相激,声若轰雷。涨潮时,倚岩俯视,仿佛蛟腾足下,险怪百出。石崖上刻有“现身处”三大字。宋元时,信徒叩求大士现身者多在此洞膜拜,后又改在梵音洞。据记载,当年常有人在此跳海舍身,故有观音跳之名。“观音跳”三字刻在岸边一间屋子那么大的的巨石面西上,隔水有矮小石山,如向西伸出一只脚,水漫过“膝”一样,那“腿”伏在海水之中。后有一涧,深10余米,宽约300厘米,无水有石桥搭接南北。水声轰隆震天,从四面八方传来,如雷贯耳。“观音跳”刻岩署:“南无阿弥陀佛净业比丘庆来”。另有“上海朱幸音敬题”:“到此心善”。其他刻石:罗汉岩、南海圣境、同登彼岸、短姑古迹、同登觉岸、佛放光明、世外桃源、慈航普渡、道义同皈……观音跳或作观音眺,在朝音洞南,东海岸畔,系一平坦巨石。相传观音在此反视自身更如邻虚微尘,因取观音反观自身之义以名,俗以眺而跳,由珞迦山跳入普陀山地方,还传留有一只脚印。本意眺望茫茫大海看宇宙之大,彼岸之遥远,愚氓却以跳入海中赴彼岸解脱烦恼。

我坐在此处画此景画珞迦山,画不肯去观音庵,方悟此情也。实则已于清末明令禁止跳,并在洞旁建“莫舍身亭”,立碑劝阻,现亭已圮毁。

梵音洞在普陀山最末端青鼓山下。洞两侧峭壁相合如门,高约百米,险陡如削,峡下有洞,深约百米,屈曲通海,海潮冲入,如虎啸龙吟。洞腰间架有石甃台,可从山顶沿石阶下行至石甃台上观赏海景。

潮音洞三字刻在东北面岩上。岩无苔藓,光洁严整。下有长洞,中有漏天处,以水泥竹栏围之,洞上有石桥拱接一块,可步行过洞。上有岩石刻字:“现身处”,并有数石刻,小菩萨坐像,涂有颜色,香火痕迹尚存。石桥内有碑。碑文清晰:“观音慈悲现身说法,是为救苦救难,岂肯要人舍身燃指。今皈依佛者,信心修众善行,自然圆满,若舍身燃指,有污禅林,反有罪过。为此立碑永谕,倘有愚媪村民敢于潮音洞舍身燃指者,住持僧即禁阻,如有故犯定行缉究。总镇都督李分,宁绍参将陈九思,总镇坐营把总以都指挥使定海备倭把总以都指挥使。”署名。

碑后侧岩上刻字:“信佛显身”“光绪戊申仲夏”。

由不肯去庵到南天门、短姑迹(道)。南天门在普陀山南的南山上,与短姑迹头并列,是一座天然石门,潮落始通,俗称杨梅跳。南天门孤悬入海,与本岛一水相隔,架有石桥,桥身似龙,名环龙桥,又称大观桥。此地巨石森立,嵊岩高耸,中有两石如门,故名。门内群岩耸秀,石窟中有小径可达崖顶。门前碧波浩渺,令人心旷神怡。阙门飞檐起角,中间书有“南天门”三字,旁有龙眼井,崖上有鼓石,阙左上方有狮子石。其地多摩崖石刻,清康熙(1662——1722)二十五(1686)年间,定海总兵武将蓝理率部在此抗御外寇所题“海山大观”四字,苍劲有力,引人注目。

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整理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jikehao.com删除。
(0)
极客号的头像极客号
上一篇 2022年 10月 15日
下一篇 2022年 10月 15日

相关推荐

合作联系:1152QQ04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