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先自利再利他

请你爱我之前先爱你自己,

爱我的同时也爱着你自己。

你若不爱你自己,

你便无法来爱我。

这是爱的法则。

因为,

你不可能给出,

你没有的东西。

——维吉尼亚·萨提亚《如果你爱我》

儒家说“仁者爱人”,佛家说“普渡众生”,基督教说“十戒”,我们所处的社会,宣扬的价值观都是要利他与行善,而一个自私的人是被社会所厌弃的。

利他之心本没错,然而人首先得承认自己是自私的,我们只有先自爱才能爱他人,然后再“以其无私而至其私”,通过帮助别人成就更好的自己。

人首先是自私的

理查德·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是20世纪最经典的著作之一,这本书提到一个很重要的观点,经由自然选择进化而来的任何东西都是自私的。

基因本质上是自私的,而人类个体是基因的载体,基因的自私性通常会导致个体行为的自私性,因此人本质上也是自私的。

例如说,资本主义,或者说整个现代社会的发展就是建立在自私基础上的。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了奠定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理论基础的《国富论》,主张“看不见的手”调控市场,交易是建立在人性自利的基础之上,买面包的厨师并不是出于善心而做面包给我们,而是通过面包交易能够带给他利益,他提出人类的自私自利是社会财富的驱动力。

此后达尔文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自身的生存是第一要义,要生存下去,人必须从自身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刘慈欣的科幻巨作《三体》里的“黑暗森林”法则,各行星文明生存也是建立在自私基础上,为此甚至要消灭其他冒头的新文明。

先爱自己,才能爱他人

《自私的基因》里提到,基因是自私的,但基因为了更有效地达到其自我生存的目的,会滋长出利他主义,以利于群体更好的生存。

亚当·斯密也说:无论人类被描写得有多么自私,其本性之中显然有某些原则,令其关注他人的命运,让他人的幸福成为对其来说不可或缺的东西,尽管除了眼前此种情景所获得的满足之外,他从中一无所得。

所以博爱,合作,共赢成为人类普适的价值观;我们国家会宣扬雷锋精神,先进个体;国与国之间会进行合作,共同组建联合国。

简而言之,利他是为了更好的利已,利他是建立在利已基础上的。

而为了整个群体的更好生存,社会普遍宣扬的是利他精神而不会鼓励利已,在这样的社会文化下利已是一种被厌弃的行为。同样这样的社会文化不鼓励我们揭示个人需要,我们很少关注自己,因为表达个人需要常常被认为是自私的。

因此人们普遍认为爱别人是一种美德,爱别人是可以接受和理所当然的,而爱自己是一种罪恶,导致我们很容易忽视自我的需要,甚至忽视了自尊与自爱而难以做到自我接纳,从而影响我们的人际关系与情感发展。

1、自责是尚未满足的需要的可悲表达。

例如,生活中不免会遇到各种挫折,时常陷入忧伤、悔恨等情绪之中,用“把事情搞砸了”“我好没用”等各种苛刻的语言指责自己,陷入自我消沉的痛苦中。其实,这是我们尚未满足的需要的表达。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重要的是在经历中成长,当我们的表现不完美时,这时候我们可以尝试去了解自己过去行为所要满足的需要,我们可以问自己:“我什么样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通过聆听自己的心声,我们就能发现心灵深处的需要。此时,我们就可以原谅自己。我们意识到,尽管过去的选择并不理想,但它也是为了实现内心的渴望。

我想通过个人经历来说明自我宽恕的例子。

2021年我学习了正念,也就是要活在当下;然后也学习了《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我们应该把精力聚焦于影响圈而不是关注圈。

而我有个习惯,闲时总是喜欢“胡思乱想”那些国家宏观大事,例如IT行业的前沿动态,新能源汽车,中美关系冲突等。这些属于我无法改变的关注圈的事情,也就是说我花大量的时间在这些思考上面并不能改进我的生活,而且也分离了我当下的精力。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保持正念,正在看书就是看书,正在吃饭就是吃饭,而且把精力放在影响圈,也就是能让我成长提升的事情上,例如学习沟通,健身运动,看书后的总结吸收等。明明我意识到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而且看起来很简单的一件事情,但是为什么我一直都没做到呢?

我花这么多时间关注这些我改变不了的事情,一定是因为满足了我的某个需要。我深度觉察之后,发现我花这么多时间精力关心这些宏观大事,那是我以天下为已任的责任心,我的家国情怀,我对这个国家的热爱,即便没有回报,我也做不到不为这个国家着想。这样我就宽恕了自己。

那我要做的是什么呢?我现在花再多的时间去想这些我改变不了的宏观大势对国家发展一点用也没有。还不如把精力放在好好学习,掌握更多的技能提升自己,这样将来才可能更好的发挥个人能力,为国家的改变做一些贡献。这样,我放在这些天马行空的胡思乱想上的时间就少了。

时刻为国家而操心,我忽视了对自己的关心,想到这里,我并没有责备自己,而是感到对自己深深的爱——即使是在我的无意识间,我也在想为这个国家做些什么。我宽恕了自己,于是能够更好的把精力放在自我提升方面。

2、先自爱才能够处理好人际关系。

生活中有不少不愿意说不,不敢拒绝别人的滥好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缺乏自我肯定,因为向内求不得时,便会向外求取,想要通过他人的肯定而获得认可与价值感,于是宁愿委屈自己,成全别人,甚至失去原则,无底线地向身边的人和事妥协,但最后也会讨厌太过殷切地关心他人的自己,活在纠结之中。

而只有认识了自己的内在需要,做到自尊和自爱,为自己设立原则和底线,然后才能够处理好与他人的人际关系。

3、先自爱才能爱他人

我们所有重要的外部关系,都是我们的内在关系模式投射的结果,爱情也是如此。

为什么大多数爱情以热恋开始,而往往以怨恨失败告终?

因为我们本身不完美,内心缺乏爱,于是想要通过与异性的结合而实现自我的圆满。我们看似是在爱对方,本质上还是想要通过另一半满足自我圆满的需要。

在爱情开始时都是想要为对方无条件的付出,但这其实是一种潜在的交换,意思是我对你这么好,你不能辜负我对你的爱,也要以我想要的爱来满足我,否则就是不爱我。

然而因为内在的匮乏,需要让对方予以满足,然而后面发现,自己倾其所有付出的那个人,却没能给予自己想要的爱,这时候开始由付出转向索取,付出时有多无私,索取时就有多自私。

于是曾经有多爱,最后就会有多恨。

我们自身就好像一个空的容器,爱就像容器里的水,当容器是空时,我们想要的是如何获得爱填满这个容器;而当容器满了之后,爱自然会从容器里外溢出来滋润他人乃至万物,同时不会寻求回报。

总而言之,我们不能给予别人我们没有的东西,我们只有学会先爱自己,才能够爱别人。

以其无私成其私

利已体现人的动物性;利他体现人的神性。

首先要承认人是动物的延续,承认我们首先是自私的,要先满足自我需要,这是人的动物性;但人是万物灵长,不同于其他动物,人有想要让这个世界更为美好的利他之心,这是人的神性。既有动物性也有神性,在两者之间摇摆是人的人性。

如果我们纯粹是自私的,这与动物无益,一个纯粹自私的人也很难在社会上与他人协作与生存;如果我们纯粹是利他的,同样会导致一系列问题,毕竟我们不能给予别人我们所没有的东西,倘若自己都生存不了,又如何利他呢?或者因自我需要得不到满足而缺乏自尊自爱,或者以爱的名义来索取。

因此需要先爱自己,在自我圆满后再爱他人。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最高一层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而利他就是通过帮助他人来达成我们自我实现的需要。

事实上,利他是最高境界的利已。

马云的愿景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阿里巴巴重塑了中国的零售业、物流业,马云在利他造福社会的同时也两次问鼎中国首富;马斯克的愿景是让人类成为跨行星物种实现移民火星,其极大地推动了新能源汽车与航空业的发展,而自己也在2021年问鼎世界首富,其资产达到巴菲特与比尔·盖茨总和。

例如对人类文明影响最大的三个人物是耶稣,释迦摩尼,孔子。耶稣以自己的血肉之躯为人类的原罪救赎,他用自己的道德感染征服了整个基督教世界;佛陀学说致力于让人类脱离人生苦海,而佛陀虽是皇家王子却要求他的僧团组织到贫苦人家化缘,因此佛教迄今影响亚洲社会十几亿人; 孔子学说倡导“仁义礼智信”,极守道德。孔子成为东亚儒学文化圈影响数十余亿人的文化宗师。

耶稣、佛陀、孔子以利他至善的文化穿透力影响了人类文明发展数千年,也成就了自己的千古美名。

就如同道德经所说的,“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正是他们的无私至善,实现了更大的自我价值。

由此可见自私有三个层次,而且这三个层次是依次发展不可跳跃的。

第一层,认识到人本质上是自私的。

第二层,在满足自爱的基础上再爱他人。

第三层,以其无私,成其私。

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整理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jikehao.com删除。
(0)
极客号的头像极客号
上一篇 2022年 10月 10日
下一篇 2022年 10月 10日

相关推荐

合作联系:1152QQ04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