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女儿李讷:32岁离婚,44岁嫁给王景清,两人完成了爸爸遗愿

王景清

2021年3月1日早晨6时58分,王景清在北京医治无效病逝,享年94岁。3月3日,王景清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当天罗青长之子罗援少将早早来到现场向王景清告别,他回去后写下了纪念文章—《今天,向王景清老团长告别!》

罗援在文章中深情写道:

“今天一早我就赶到八宝山殡仪馆,去送我们的老团长王景清同志最后一程。我是1968年入伍的,一入伍就被分配在云南省军区警卫团特务连,担任团机关的警卫任务。没过多久,我们团调来一名新团长,白白净净,飒爽英姿。据连长介绍,他叫王景清,是一位老八路,从北京调来的,曾经给毛主席和刘少奇主席当过卫士。大家听说王团长来自中南海,来自中央领导身边,一种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以后接触多了,我们都感到王团长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特别是当年因为战备需要,我们疏散到野外,用松树枝搭成简易住房,我们这些警卫战士与团首长同吃同住同训练,有了近距离的接触。王团长经常腰扎武装带,斜挎着手枪,格外精神。虽然他在战争年代受过伤,但仍然与我们一起摸爬滚打。有一次,他提出要与我们比试枪法,果然是御林军出身,百步穿杨,弹无虚发,让我们赞叹不已。”

从罗援的描述中,我们可以得到两个重要信息:王景清曾是毛主席的警卫、解放军团长。但是,真正让王景清被人熟悉,最大原因是他还有一个重要身份:毛主席的女婿、李讷的第二任丈夫。毛主席逝世后,关于他的子女情况鲜为人知。

毛主席和李讷

在毛主席的所有子女中,李讷得到父爱最多,她在父亲身边度过了一个完整的童年。有人这样形容李讷的相貌,“她的鼻子、眼睛酷似她的母亲;脸型、额头和嘴极像她的父亲;她的肤色微黄,身材较胖也跟她的父亲非常相像。”

看了李讷的故事,很多人都会产生一个疑问:“既然是毛主席的女儿,为何不姓毛而姓李?”对于自己名字的由来,李讷回忆说:“‘讷’,取自于孔子《论语》中的名句:‘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所以我叫讷,姐姐叫敏。”

不过,李讷没有解释自己为什么姓“李”。李讷于1940年8月出生于延安,关于李讷的姓,目前有两种说法:一是李讷出生时毛主席已经47岁,老来得女,考虑到女儿的安全,就让她随母姓;二是毛主席曾用过“李德胜”这个名字,他认为这个名字给自己带来了好运气。

小女儿的出生,给了忙于战事的毛主席带来无尽的慰藉。毛主席习惯夜晚工作,当年来陕北采访的美国记者斯诺对此有深刻的印象,他在自己的书中写道:“毛泽东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常常到深夜两三点钟才休息。他的身体仿佛是铁打的。”

毛主席和李讷

毛主席身体如此之好,斯诺也解释了原因:

“这要归因于他在少年时代在父亲的田里干过苦活,要归因于他在学校读书时的刻苦,当时他与几个志同道合的人组织斯巴达俱乐部一类团体。他们常常饿着肚皮,徒步到华南山林中作长途跋涉,在严寒的日子去游泳,在雨雪中光着脊梁—这一切都是为了要锻炼他们自己。他们凭直觉知道,中国的来日需要他们有忍受最大的艰难困苦的能力。”

毛主席身体是很好,可毕竟是血肉之躯,这让他身边工作人员非常担心。随着李讷逐渐学会了走路,工作人员有了一个“秘密法宝”。每当毛主席在窑洞里工作很久后,工作人员就把李讷带到门口,让她进去找爸爸。

毛主席一看小女儿来了,便放下手头工作抱起她,或者拉着她走出窑洞散散步。李讷后来说:“我的主要任务就是让爸爸多休息。他太累的时候,叔叔们就把我推进房间,让我去跟他玩。爸爸喜欢孩子,他就会停下工作不由自主地跟我玩。”

正如此,李讷学会说话时她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爸爸散步去。”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还经常对李讷说:“你小的时候就会说‘爸爸散步去’。”众所周知,毛主席对子女要求严格,何况李讷一直生活在他身边。

毛主席和李讷

解放后,李讷终于有了进入学校接受正规教育的机会,她插班来到北京育英小学三年级读书。当时育英小学距离中南海较远,工作人员就用小汽车接送李讷上下学。毛主席知道这件事后,立即表示反对,从此李讷成为住校生,每周放假时才会回中南海,而且还是乘坐公共汽车。

李讷后来多次在公开场合提到了这件事,她说:“我小学住校,一个礼拜回家一次,跟大家一样。刚开始其实有小车接送,爸爸说这很不好,是特殊化。于是,每当周末放假时就让一辆大车,一次把中南海的所有小孩都接回来。”

上小学时,同学眼中的李讷留着短发,经常穿着鲜艳的衣服,夏天则以花色的连衣裙为主。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当时的李讷都是一个乐观开朗、天性活泼的小女孩。然而,进入中学后,李讷的衣服以灰蓝色为主,很少再穿鲜艳的衣服,话语也渐渐变少了,如同她名字一样,讷于言了。

这是因为随着年龄增长,李讷渐渐知道自己身份特殊,一举一动很容易引起关注,加上毛主席要求严格,所以她开始谨小慎微。李讷学习很努力,高中毕业后考入了北京大学历史系。

毛主席

李讷考入北大完全是靠着自己的努力,这足以说明她的优秀。相比学业上的顺利,李讷的婚姻之路却颇为坎坷。毛主席一直对旧式那种门当户对的婚姻观不满,他鼓励自由恋爱,赞成打破门第观念。

所以,毛主席的子女在婚姻大事上拥有主动权,但在他眼中子女跟普通老百姓的孩子是一样的,并不希望自己孩子找一个家境优越的。比如毛岸青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女朋友,毛主席就对他说:

“你谈恋爱找对象,就不要说你是毛泽东的儿子嘛!你就说你是中宣部的翻译,不是很好嘛。我劝你找一个工人或农民出身的人,这对你可能还有些帮助。你要求条件高了,人家的能力强,看不起你,那就不好了。整天不愉快生闷气,那还有什么意思呀。”

正如毛主席另一个女儿李敏所说的那样,“对于我们兄妹,爸爸是很尊重我们个人的感情的。他从来不把我们不能接受的感情以父辈之权强加给我们。他允许我们各自保留自己的情感小天地。”

1966年,李讷从北大毕业,随即被分配进入《解放军报》工作,成为一名编辑。李讷化名肖力,除了报社极少数高层领导知道她真正身份外。在同事眼中,这时的李讷个子中等,话语很少,工作时总戴着眼镜,喜欢独来独往。

李敏和李讷

李讷工作努力,一年后她又成为毛主席身边的联络员,负责了解北京各大院校的情况。197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在井冈山下的江西省进贤县办起了五七干校,毛主席决定让李讷去参加劳动锻炼。

这时的李讷已经年满30岁,很多人都关心她的婚姻大事,而李敏也已经结婚多年。毛主席颇为着急,他对身边工作人员谈及此事时,以颇为心疼的口吻说:“讷娃的婚事,我不干涉,找个工人也行,哪怕找个农民也行啊。”

李讷出发去进贤县五七干校前夕,毛主席专门找她谈话,期间再次提到了女儿的婚事,当面对她说:“对象要在下面选择,找个一般人,不要高干子弟。”毛泽民的女婿曹全夫当时是进贤县五七干校的党委书记,他给李讷介绍了好几个对象,可惜都没有成功。

在五七干校里,李讷跟其他人一样,每天都是干着最辛苦的农活,包括种田、挑粪、养猪、做饭、挑水、打井、盖房等。很多从城里来的人因为劳动强度大,不堪重负,而李讷却从不叫苦。

每当劳动结束后,李讷喜欢独自呆在房间里看书。谁也没想到,李讷的爱情很快降临了,一个徐姓的年轻男子走进她的生活。小徐是中共办公厅北戴河管理处内部招待所的一名服务员,尽管他学历不高,可待人热情,跟很多人都成为了好朋友。

毛主席和李讷

休息时,小徐便邀请李讷一起去打球、散步,一来二往两人产生了爱情,最后发展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1971年9月,李讷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请爸爸批准她跟小徐结婚。收到李讷来信后,毛主席把信看了又看,又把送信人叫到面前详细了解小徐的情况。

毛主席同意了,还在信上批示“同意两人结婚。”不久,李讷和小徐在五七干校结为夫妇,毛主席派人送来一封亲笔信,而贺礼只有一套39卷本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爱情是甜美的,可婚后生活意味着柴米油盐酱醋茶,以及经营一个家庭。

两人结婚一年后,儿子徐效芝出生了,可他们的婚姻很快出现了危机。小徐学历低,没有读过多少书,两人对未来的规划产生了不同意见,最终选择了离婚,儿子由李讷抚养。1972年初夏,32岁的李讷带着年幼的儿子回到北京。

婚姻的失败让李讷深受打击,加上身体情况很不好,结果始终无法胜任组织上给她安排的工作。1976年毛主席逝世后,李讷带着儿子来到北京西城区一处小院里生活。这时的李讷跟普通人没有任何差别,由于保姆脾气很差,两人因照顾孩子问题经常吵架,最后这个保姆也离开了。

毛主席和李银桥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李讷跟儿子相依为命,这时她什么都做,比如拉木板床买煤球、冬天排队买大白菜,朋友看到她生活困难,便劝说他重新组建家庭。起初,李讷都委婉拒绝了,直到1979年李银桥和韩桂馨夫妇回到北京。

1979年,在天津工作多年的李银桥被调回北京工作。一回到北京,韩桂馨遥想当年在延安时期曾照顾过李讷,便对李银桥说:“银桥,我们得去看看李讷,她现在一定生活很困难,我们不去看就对不起主席。”

李银桥也认为应该立即去看看李讷,当时李讷住在昌平县医院,房子原来是病房,里面只有一张床和几张硬板凳。韩桂馨回忆说:

“李讷一眼就认出我们来了,很热情,叫我小韩阿姨,叫他银桥叔叔。我们就在病房走廊的长椅上坐下,简单谈了几句话。李讷胖了,脸色还好……主要问问她身体情况,劝她好好休息,好好养病,含蓄地劝她想开一些。她只是点头,话不多。但是我感觉到,她是高兴我们来看望她的。”

李讷和王景清

李银桥和韩桂馨回去后,他们都认为应该劝说李讷组建一个家庭,之后韩桂馨在看望李讷时委婉说:“你还是再组成一个家庭好,我帮你找个男朋友吧。”李讷沉默没有回答,只是说她现在这样可能没人敢找她。

韩桂馨心里很高兴,她跟李银桥私底下寻找合适的对象。在这样的背景下,王景清走进了李银桥和韩桂馨的视野中。王景清后来回忆说:

“当年中央警备团团长刘辉山同志去世(1983年5月23日),我在去北京八宝山吊唁的路上,遇到了曾在中央警备团一起工作过的毛主席的卫士长李银桥同志,李银桥便提起了从小看着长大的李讷。”

王景清是陕西榆林人,1927年出生,13岁便参加了革命。延安时期,王景清一度是毛主席的警卫员之一,他多次看到年少的李讷。新中国成立后,王景清先在中央警卫师工作,成为中央首长的随身警卫之一,之后调到云南省军区担任怒江军分区参谋长。

李讷和王景清

在李银桥的安排下,王景清和李讷见面了。王景清之前也有一段婚姻,因夫妇两人理念不同离婚了。或许是相似的经历,李讷和王景清都有相见恨晚的感觉,最终他们决定携手重新组建家庭。

1984年冬,57岁的王景清和44岁的李讷结为夫妇。婚后,王景清承担了所有家务,每天清晨都会早早起来去菜市场买菜。有时肉铺老板对来卖猪肉的王景清打趣道:“老王你来了之后,李讷的日子过得好多了,过去她一次只买很少的肉,少得无法切。”

王景清把李讷的儿子视为己出,很耐心地教育他。这一切都让李讷非常感动,经常对他人说:“有老王在我可以幸福了,他什么都做。”婚后李讷身体不好,每次去医院看病都是王景清提前去挂号。

李讷和王景清

王景清事无巨细,他还买了一辆三轮车,天气好时就带着李讷去公园里散散心。王景清还是一个热心公益事业的人,尤其热衷红色文化的传承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1984年李讷和王景清终于回到了韶山冲,完成了爸爸的遗愿。原来,毛主席病重时刻渴望回到韶山冲叶落归根,可惜种种原因未能成行。王景清和李讷携手走过37年,两人感情一直很好,这让人很欣慰。

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整理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jikehao.com删除。
(0)
极客号的头像极客号
上一篇 2022年 10月 9日
下一篇 2022年 10月 9日

相关推荐

合作联系:1152QQ04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