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地主出狱后托人写信给王震:您还记得那1000担救命粮吗?

1991年,前国务院副总理、国家副主席王震办公桌上出现一封信,信是曾经的一位老战友寄来的,开头内容就是:“老首长,还记得抗日战争时期,在湖北环潭镇廖姓地主家借的一千担粮食吗?”

看到信的开头,王震感到十分疑惑,这位老战友和自己已经多年未联系,为何会寄来这样一封信呢?

王震

耐心看下去,王震明白了老战友所求何事。原来1945年王震率军经过湖北时曾经向一廖姓地主借粮,如今廖家后人遇到困难,需要找人确认此事。由于时间久远其他证人多已过世,于是廖家后人托老战友找到了王震这里,希望他能够帮忙作证。

那么,王震当年为何会找地主借粮?廖家后人又遇到了什么困难呢?

359旅的危机

1944年10月,抗日战争即将胜利,时任八路军南下支队司令员的王震和政治委员王首道等人接到中央命令,需要尽快在南方地区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11月9日,南下部队离开延安,正式出发。

王震

这支部队主力为八路军359旅骨干,一共七个支队四千余人。从延安离开后,他们一路渡过黄河来到太岳根据地,之后进入河南境内继续南下,于1945年春节来到大悟山根据地。

离开大悟山根据地后,南下支队开始遭遇恶战。

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下,南下支队伤亡惨重,加上离开根据地之后没有弹药和粮食补给,战士们的处境愈发艰难,原本建立鄂南根据地的计划就此破产。

于是,王震带领部队继续南下进入到了湖南境内,南下支队也改名为“湖南人民抗日救国军”。这时,毛主席要求王震在湘中地区建立根据地,争取联系上广东游击队,双方互为犄角之势,打开革命新局面。

图片源于网络

然而,由于南方是国民党统治范围腹地,进入到湖南的王震部队几乎每天都要面临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根本得不到喘息,部队已经十分疲惫。

8月,抗日战争胜利,日本宣布投降。没有了日军牵制,国民党军的围剿更加变本加厉,原本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的任务已经不可能完成。于是,中央军委同意359旅还师北上,暂时结束这一次的“南下长征”。

这时,国共双方正在重庆进行艰难的谈判。在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下,国民党一边在重庆谈判上拖延时间,一边开始调动兵力对我中原解放区进行包围。

蒋介石

9月,国民党军沿着陇海线、平汉线北上,之后国民党40军、90军集结在河南洛阳,国民党15军向河南登封等地前进,加上湖北地区的国民党军,中原地区渐渐有被包围的趋势。

为了破开包围局势,中央指示河南军区王树声、戴季英两部率军南下,与北上的南下支队会合,在南方打一场大的战役以破局。

11月2日,王震率领的359旅和李先念指挥的5师会师于湖北枣阳。三支部队会师后,经中央批准成立了中原军区,李先念为司令员,王震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中原军区成立后,兵力规模达到了六万余人,狠狠震动了国民党当局。

李先念

于是,为了压制中原军区的发展,蒋介石命令第五战区调集八个师从北面往南推进,第六战区调集六个师从南往北推进,企图两面夹击,将我军消灭在桐柏地区。战争打响后,国民党军又增加了几个师的兵力。

截止到45年底,我军虽然在战役伊始取得了一些胜利,如湖阳、程家河、双沟战役等,但在敌人八个军二十多个师的围攻下,后来我军还是节节败退,再次落入敌人包围。在这种情况下,党中央决定进行战役转移。

这时,王震所率领的359旅在攻克枣阳后撤回洛阳店、环潭镇一带修整,准备等待中央指示进行转移。

王震

经过几场大的战斗,战士们早已疲累不堪。可屋漏偏逢连夜雨,部队走到环潭镇时,天降大雪,再加上长期战斗后粮食已经告罄,战士们又冷又饿,士气低迷到了谷底。

可如今他们处于重围之下,外面的粮食根本运不进来,没有粮食,接下来的路就没法走,后续战役转移肯定要出问题。如果国民党大军发动攻击,又累又饿又冻的战士们肯定撑不住敌人围剿。

于是,王震找到了鄂北行署专员李实,希望李实能够帮忙解决粮食问题。

然而当时解放区地方行政机关刚刚设立,根本没几个人,物资更是没有。因此对于粮食问题,李实也是有心无力,想不出办法来。

图片源于网络

可359旅的粮食问题不能不解决,否则那便是给了敌人可乘之机。想到这里,李实也跟着犯起了愁。

一筹莫展之际,他想起了一个人,或许这个人能解决359旅的粮食危机。

那便是廖家的毛老太太。

毛老太与“廖三家”

环潭镇有巨富廖家,家有三大膏盐商号“廖信记”、“廖爱记”、“廖利记”,三大商号传承大半个世纪,分别代表了廖家三代人的兴业历程,人们常将这三大商号合称为“廖三家”。

图片源于网络

而“廖三家”的源头,则要从廖家祖母毛老太说起。

毛老太是廖老太爷廖临轩的正妻,出生于封建地主家庭。她自小熟读诗文,知书达礼,加上娴熟女工,处事颇有才干,因此在闺中时就是远近闻名的才女。

嫁入廖家后,毛老太更是贤良淑德,操持家务,将廖家上下打理得井井有条,颇受廖家的敬重与称赞。

1882年,清光绪八年,一名意大利籍天主教传教士来到环潭镇传教,一向信奉天主教的廖临轩知道后,立即与其取得了联系,一来二往,教友之间便关系莫逆。后来,廖临轩和意大利传教士一起来到湖北应城传教。

图片源于网络

这时,廖临轩认识了一位姓徐的矿商,当时徐姓矿商在和人打官司,在意大利传教士和廖临轩的帮助下,徐姓矿商胜诉。但官司只是在明面上赢了,实际上徐姓矿商还是输了不少产业。

一时间徐姓矿商经济窘迫,为了缓解资金困难,徐姓矿商提出愿意将一口蓄卤的“惠然井”低价转让给廖临轩,只求尽快变现。

一口矿井就是一棵摇钱树,廖临轩心动了,然而廖家上下担心买下这口矿井后砸在手里,全家都不愿意收购。

图片源于网络

这时,一向颇有见地的毛老太站出来了,她坚决支持丈夫的决定。面对廖家其他人的阻拦,毛老太掷地有声地道:“你们怕亏了,我不怕!真要亏了,就用我毛姓田产来抵,不损廖家祖业!”

这一番话彻底堵住了廖家的反对之声,最终廖家上下同意了收购矿井。

事实证明,毛老太的眼光是正确的,廖家仅用12000串铜钱就买回了一棵“摇钱树”,整整福泽廖家三代人。

买回矿井后,廖家开始入驻膏盐业。廖临轩一边帮意大利神父建教堂传教,一边吸卤熬盐,经营盐矿,并创立了“廖三家”的第一个商号“廖信记”。

图片源于网络

清朝末期,洋务运动的开展客观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清政府放开民间办厂的限制之后,民间工业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给了廖家一个发展膏盐业的大好机会。

辛亥革命后,清朝的封建统治被推翻,民国政府继续坚持鼓励民族工业发展的政策。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帝国主义旗下的国外资本无暇他顾,为民族工业发展争取了喘息之机。因此,这一时期成了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期。

在这样的背景下,廖家从一口矿井开始,从光绪八年到民国九年,不到四十年的时间,就扩展到了五口矿井,一千石田产,并在廖家寨建了一座足够容纳五百人同时做弥散的大教堂,使廖家一跃成为当地的首富!

图片源于网络

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毛老太太当年的英明决定,没有她的支持,“摇钱树”必然会从眼前飞走。

丈夫死后,毛老太太便一个人操持家业,不仅将廖家上下打理得井井有条,并且廖家在外面的产业她也了如指掌。

这时“廖信记”已经是毛老太的二儿子廖石庵打理,廖石庵不负父辈厚望,将“廖信记”进一步扩张,并且新开了矿洞,创办了新的商号“廖爱记”。

但即便儿子已经能够独当一面,毛老太依然时常操心廖家在外的矿产。1928年时,她还把自己的长孙廖复初送到应城,去给儿子帮忙。

图片源于网络

抗日战争爆发后,应城沦陷于日寇之手,时任应城石膏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的廖复初回到廖家寨,和祖母毛老太一起在家料理家业。

不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国共第二次合作,双方开始一致对外。这时廖家寨被划到国民党军第五战区内,廖家寨成了抗日军队的高频活跃地区,国民党127师和新四军第五师都曾在廖家寨附近与日寇抗争。

在民族意识觉醒,以及共产党统战政策的号召下,廖家也经常支持一些抗日活动。

图片源于网络

国军127师在廖家寨附近抗日时,师长陈离就住在廖家老宅中,吃住一应由廖家供应。1940年,毛老太和廖复初一次性捐赠了一万斤食盐给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还有一次,廖家向应城抗日政府捐赠了一万日元,以纾解抗日之急。

抗日战争胜利后,廖复初在祖母毛老太的盼望下重振了家业,并来到应城创建了“廖三家”的第三代商号“廖利记”。

图片源于网络

三代商号贯穿了毛老太的一生,没有当年毛老太支持丈夫买下盐矿,也就没有了后来的“廖三家”。

赠粮之恩永不忘

李实在鄂北地区工作多年,对这位毛老太的名声早有耳闻。一想到粮食问题,他脑海中就冒出了这个人。

不过,当时抗日战争时是一致对外,抵抗侵略者,如今抗日战争胜利,已经不存在统一战线了,这时毛老太会同意借粮给共产党的军队吗?

图片源于网络

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李实登上了廖家的门。

年过九旬的毛老太身体依然十分硬朗,还能够料理家业。李实见到毛老太后说明了来意,毛老太没有丝毫犹豫的道:“让管家过来,打开粮仓,这就给新四军送粮食!这些粮食是送给你们的,不要你们共产党还!”

李实坚决不同意,要给毛老太写一张借条,毛老太说:“共产党是人民的党,你们是为了老百姓打仗。只要能天下太平,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一千担粮食算什么!”

图片源于网络

但人民子弟兵不能拿群众一针一线,李实还是给毛老太写了一张借条,说明这些粮食是借的,不过随即借条就被毛老太撕毁了。

因为这一千担粮食,王震率领的359旅顺利度过了这次难关,最后成功突围。

那么,之后廖家后人又遇到什么困难,需要王震帮忙呢?

给予了新四军支援的廖家并不像是王震率领的359旅一样幸运,在“廖利记”商号创立一年以后,1947年“廖利记”盐矿停产,廖复初开始将盐矿转交他人代为经营,自己则转移到杂货业。

图片源于网络

国民党统治末期通货膨胀严重,廖家产业进一步受到打击,资产不断缩水。加上曾经帮助过共产党的举动,国民党反动派先后对廖家敲诈勒索黄金八十余两,更让日暮西山的廖家雪上加霜。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熬盐技术的发展,土法熬盐技术迅速被取代,廖家盐厂难以为继,不久就破产倒闭。

自此,“廖三家”的时代结束,廖家的辉煌彻底埋入历史尘埃之中。

图片源于网络

凭借着援助抗战、资助新四军的功劳,新中国成立后,廖复初被选为了当地的民意代表。然而这时他遭到人举报,说他曾经镇压工人、捕杀共产党人,还曾经和湘鄂西红军有过对抗。

原来,当初战乱时期,为了维护盐矿的正常生产,廖家利用家里的家丁组成了矿警队,但是后来矿警队被国民党反动派所掠夺掌控,干出了许多反动罪行。

这些罪行本和他没有关系,但是矿警队的成员一开始的确是廖家的家丁,在一些人的指控下,他很快被定罪判刑。

图片源于网络

出狱后,由于他的“反动派”帽子,一直无法落户,生活上有许多不方便。于是他开始了长时间的申诉,希望用当年援助抗日、资助新四军的事情来为自己申诉落户,和家人团聚。

但时隔多年,当年的见证人绝大部分都已离开人世,送粮一事根本无从证明。多次申诉无果后,廖复初渐渐绝望。

可让廖复初没想到的是,借粮一事,还有人记得!

他在杂志上看到了当年的鄂北行署专员李实写的文章,内容正是1945年从自己家借粮一事。看到杂志,廖复初本已经绝望的心再次燃起了希望。

图片源于网络

可多方联系后,廖复初才得知李实早在1983年便已经逝世,当初唯一的见证人也离世了,这让廖复初再度陷入到绝望之中。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廖复初了解到当初杂志上看到的那篇文章是由李实口述,马兴执笔的。既然李实去世了,那么当初执笔的马兴或许能够为自己证明。

马兴也是当初359旅的一名老战士,在廖复初联系上马兴后,马兴虽然愿意帮忙,但落户口的事情,他也爱莫能助。于是,马兴马上想到了时任国家副主席的老首长王震。

当年廖家捐助粮食的事情王震同样知道,有老首长出面,肯定能帮廖复初落户。

王震

想到这里,马兴立即向王震写了一封信,信的内容,就是开头王震看到的那一幕。

赠粮之恩,永远不能忘记。王震得知廖复初的情况后,立即回信给马兴,表示会重视此事。

很快,在王震、马兴等359旅老战士的作证下,当年的事得到了证明,廖复初也申诉成功,终于和家人团聚。并且,在地方政府的平反下,当初对廖复初的判决也被撤销,为表歉意,政府还给了他一定补偿。

王震(前排左二)

廖家毛老太和廖复初抗战时支援国家,努力发展民族工业,为国家做出的贡献,国家不会忘记,人民也不会忘记。而廖家的历史功绩,也将永远刻在我们心底!

同时,国家不会冤枉任何一个好人。党的缔造者之一董必武先生曾说:“提高警惕,肃清一切特务分子;防止偏差,不要冤枉一个好人”,廖复初最后被平反,恢复名誉,正昭示了董老这句话。

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整理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jikehao.com删除。
(0)
极客号的头像极客号
上一篇 2022年 10月 8日
下一篇 2022年 10月 8日

相关推荐

合作联系:1152QQ04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