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时隔32年回家乡,看到父母的坟破烂不堪:不要修了,就这样

1959年6月25日下午,新中国领袖毛泽东阔别32年回到了养育自己的故乡——湖南省湘潭市韶山冲。

黄昏,毛主席在公安部长罗瑞卿和湖南省委书记周小舟的陪同下来到了韶山,和乡亲们亲切地握着手。

“我已经几十年没有回来了,今天可能有些生分,但我毛泽东还是毛泽东,我还是韶山人。”

图|毛主席在韶山

乡亲们听到毛主席的话激动地落泪,他们知道,眼前这个毛主席还是当年那个“三伢子”,他乡音未改,谈吐间是何等的亲切。

不久,毛主席表示想去山上父母的坟头看看,但是毛主席到了父母坟前,却脸色苍白,因为父母的坟杂草丛生,甚至破烂不堪,省委书记说:“主席,把您父母坟修修吧?好歹建个墓园?”

毛主席叹了口气,坚定地说:“不要修了,就这样。”

作为一国领袖,给父母修下坟是情理之中,但毛主席很坚决,但这不会减轻他和父母之间的感情,一时间,记忆就回到了几十年前。

少年润之,名响千里

毛泽东出生于1893年12月26日,他在《祭母文》中曾写道:呜呼吾母……生有七子,七子余三,即东民覃。

意思就是在毛泽东前面,还有两个孩子但是都夭折了,所以毛泽东变成了家里的老大,毛泽东出生后,封建迷信的外婆为了让这个孩子更加坚强,让他拜石观音为干娘,所以毛泽东从小就有个乳名“石三伢子”。

毛泽东的童年时代,从2岁到8岁,大多数时间是在湘乡的唐家坨外婆家里度过的,外婆家务繁忙,就让他的表哥文运昌带他到舅舅的私塾里玩耍。

从小天赋异禀的毛泽东靠在私塾里旁听,还没有到上学的年纪,就已经学会了四书五经的内容,甚至等到父亲把他接回家时,他已经可以利用《康熙字典》查看小说了。

8岁那年,父亲把毛泽东接回家里,按照年龄是要上私塾的,但毛泽东的“神童”名声越传越响,这还要归功于他的私塾老师邹春培。

南岸私塾以前是“邹家祠堂”后来改成了私塾,刚入学不久,邹春培就发现,8岁的毛泽东很有功底,读笔记都可以做到不填红的程度,而且他天资聪慧,学习成绩又好,邹春培还当面夸过他,所以大家都叫他“省先生”,这是毛泽东一个绰号。

图 | 南岸私塾原貌,前左一为毛泽东的座位

但很快,邹春培就发现,毛泽东虽然学习优秀,但不听管教,甚至公然逃课,带着同学们上课时间去游泳,邹春培十分难受,便主动找到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说:“你还是另请高明吧。”

毛顺生何尝不知,私塾里教授的四书五经,毛泽东早就会了,他根本坐不住,无奈之下,只能给他转学,但毛泽东依然是如此,他善于打破常规。

据他所读的井湾里私塾的老师毛宇居回忆,毛泽东小时候十分淘气,在课堂上公然逃课。

毛宇居为了惩罚毛泽东,让他即兴作诗,就用院子里的一口井作诗,10岁出头的毛泽东脱口而出:

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

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

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

毛宇居听完后吓了一跳,尽管这首诗读起来有点稚嫩,但是却彰显了他超高的文学功底和诗词才气,被说同龄孩子难以做到,就算是家长也不可能写出如此漂亮的诗句。

图|毛主席和恩师毛宇居

而且,毛泽东在这首词中借用井中的小鱼,用同学们作比喻,被困在四面都是高墙的天井里小鱼不就和同学们一样吗?

毛宇居虽然嘴上表示不服气,但是他心里在暗暗地佩服这位学生,这孩子以后一定了不得。

就是因为这样,毛泽东经常受到父亲的批评,在家务农的日子毛泽东也不安生,父亲让他去挑粪,他却蹲在大树下看书,父亲说:“我让你干活,我却躲起来看《三国》。”

毛泽东说:“我早就做完工作了。”原来毛泽东工作效率很高,早早挑完粪就去看书了,把父亲顶得哑口无言。

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接受斯诺采访时还说过一件趣事,他说有一次和父亲发生了争执,父亲领着扫把追着他打,毛泽东走到池塘边说:“你要是再打我,我就跳下去。”父亲这才罢手。

图|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

当然,父亲是严厉的,可是母亲文七妹却对毛泽东倍加疼爱,每当毛顺生发了脾气,文七妹就会把毛泽东拉在自己的身后,毛顺生总是说:“都是让你给惯坏的。”

小时候的毛泽东在韶山极其有名,他不仅是个“神童”,而且在生活中秉承母亲的性格,善于帮助别人,甚至还帮助邻居放牛,很多人都上门感谢,毛顺生脸上都十分有光。

从8岁到16岁,除了中间有两年他在家务农外,毛泽东先后在南岸私塾、关公桥私塾、桥头湾私塾、钟家湾私塾、井湾里私塾、乌龟井私塾、东茅塘私塾等地读书,原因就是他的知识都是超前的,根本不能满足他的求知欲,直到他得到了文运昌的建议。

走出韶山,改变了命运,却收到了噩耗

1910年秋,文七妹病重,文运昌上门看望,拿出一个西药给毛泽东,但毛泽东不认识,文运昌觉得十分可惜。

他告诉毛泽东,你是有天赋的,但是应该走出韶山,学习更多的知识才行。文运昌推荐了他读过的东山高等学堂,毛泽东十分感兴趣。

但毛顺生不乐意,他认为毛泽东应该停止读书,接手他的家业,以后做生意。

毛泽东不听父亲的话,深夜给父亲写了一首诗,夹在了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然后毅然带着行李出了门,他写道: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毛泽东很快参加了入学考试,并成功进入了东山学堂,别人用几年的课程他用5个月就学完了,并且成功考入了长沙,彻底走出了韶山。

多年以后,毛主席和自己的同学谭世瑛说起来东山学堂时,感叹当时的选择,毛主席说:“如果当时没有去东山学校,或许就到不了长沙城,只怕出不了韶山冲呢!”

从此以后,毛泽东的学习之路一帆风顺,不仅在湖南一师遇到导师杨昌济,还在他的推荐下进入了北大图书馆,在北大认识了李大钊和陈独秀,对他的思想改变很大。

1919年,毛泽东得知母亲病重,不得不返回长沙,带着母亲去长沙看了病,还照了相,本想着母亲已经病情好转,没想到在“驱张运动”的紧张时期,毛泽东突然收到了噩耗。

他连夜离开长沙城,朝着自己的家里冲去,不料等他回家后,母亲已经入殓两天了。

图|文七妹和三个儿子合影

毛泽东和母亲的感情最深了,从小就在母亲的庇护下成长,而且母亲的性格对毛泽东的影响巨大,毛泽东日后曾对警卫员说:“我的母亲信佛,我小时候常常跟着母亲去庙里烧香,她告诉我一定要善待于人。”

如今,母亲撒手人寰,毛泽东痛哭不已,难以接受,弟弟毛泽民告诉毛泽东:“妈妈临走前,嘴里一直喊着你的名字。”

得知这一切,毛泽东更加悲痛,在母亲的棺材前,他写出了人生最长的诗歌《祭母文》感天动地。

呜呼吾母,遽然而死。寿五十三,生有七子。七子余三,即东民覃。其他不育,二女二男。育吾兄弟,艰辛备历。摧折作磨,因此遘疾。中间万万,皆伤心史。不忍卒书,待徐温吐。今则欲言,只有两端:一则盛德,一则恨偏。……

但革命还要继续,为母亲奔丧完毕后,毛泽东就又去了长沙,他把父亲接到了上沙,和父亲相处了一段时间,还去照相馆照了相。

图|毛泽东和父亲合影

但没想到,这张照片居然成为了父子二人最后的合照,也是一生中唯一的合照。

1920年1月30日,毛顺生因病去世,享年五十岁。毛泽东当时正在领导轰轰烈烈的驱张运动,他下定决定,一定要革命到底。

那年,他带着弟弟和妹妹来到父母坟前告别,表示等到革命胜利就回来,这一走,义无反顾,这一走,物是人非。

1927年毛泽东还曾回来过一次韶山,乡亲们问他,什么时候再回来,毛泽东说:“革命不胜利,我毛泽东就不回来。”

没有想到,等到几十年后,毛主席竟然一个人回来了,因为两个弟弟毛泽民和毛泽覃都壮烈牺牲,一个妹妹毛泽建也壮烈牺牲,就连自己的妻子杨开慧也牺牲了。

1959年毛主席阔别32年回来,是何等的感慨,何等的悲痛,尤其是看到故居墙上的照片后。

然而,他们的牺牲并没有白费,在他们的指引下中国人民穿过了迷雾,终于见到了革命的曙光。

不忘故土,重返韶山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极其思念家乡,但是他身为国家领袖,日理万机,只能让毛岸英先回家看看。

毛主席把儿子叫到身边说:“现在全国都解放了,我们的家乡韶山也解放了,这么多年,家乡人民为了支持我进行革命付出了很多很多,我很想感谢他们,但是目前工作太忙,你是我的儿子,也是韶山的儿女,你抽一点时间回家看看吧。”

然而没有想到,毛岸英此后在抗美援朝的战斗中也牺牲了。

1959年7月要在庐山开会,毛主席借此机会回家看看,他对罗瑞卿说:这段时间一直梦到故乡。

6月底,毛主席在罗瑞卿的陪同下,乘坐着一辆小轿车回到了韶山,天色渐晚,毛主席下榻到招待所,只见了几个乡亲,他说明天要全部见一见。

没想到这一晚居然停电了,毛主席笑着说:“没电了就可以早点睡了。”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毛主席就起来了,看到卫士们还在睡觉,他便一个人朝着山上走去了。警卫员和当地书记等人追上去,毛主席说:“我想去我的父母的坟上看一看。”

没多久,大家就走到了山上,毛主席看着一个杂草丛生的坟头说:“没错,这个就是我父母的坟。”

看到这一幕,大家都不敢相信,这居然就是毛主席的父母的坟,工作人员赶紧把采来的野花递给毛主席。

毛主席把野花放在坟头,弯下身子用手扒开野草,含泪在坟前三鞠躬,他脑海中想象着母亲的模样,几十年前的事情仿佛就在眼前。

毛主席说:“前人辛苦,后人幸福。”前人说的是母亲,后人说的就是现在。

当时身边的人说:“主席,要不要把您父母的坟修缮一下,建个墓园吧。”

毛主席却摇摇头说:“不要修了,就这样吧,以后每年清明节,让乡亲们来帮忙培培土就行了。”

对于他来说,乡亲们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他的家庭从来都是不值一提。

下山时,毛主席对罗瑞卿说:“我们共产党人,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从来不相信鬼神,但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党、人民、师长,同志和朋友也,还得承认。”

图 | 毛主席在韶山和乡亲们合影

随后,毛主席不仅请乡亲们吃了饭,还去故居看了看,走入故居,毛主席摸着弟弟妹妹的照片,摸着父母的照片,他的心里感慨万千。

毛主席一一对大家介绍,说到厨房里的大锅时,毛主席还给大家回忆起了当年自己吃饭的样子,他还说:“院子里的池塘几十年了还没变,真好。”

在家乡待了几天后,毛主席便和乡亲们告别了,临走的时候,省委的招待所问毛主席,要不要留个纪念,留个签名吧。

毛主席点点头,再回来还不知道是何时,他提起笔在纸上写了个名字说:“写个什么字呢,算了还是签个名吧,就算我报个到!”

图 | 毛主席手迹

毛主席在纸上写了自己的名字,日期写着一九五九年六月廿七日,这是毛主席回到家乡后唯一的签名手迹。

实际上,毛主席这次回韶山,还写了一首诗,这首诗也成为了名篇,那就是著名的《七律·到韶山》: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诗词中说的“依稀咒逝川”“为有牺牲多壮志”表达了对逝去的亲人的无限怀念,他把这种力量比作了千重浪,真是激励人心。

人到晚年,思念故土

毛主席在晚年曾多次嘱咐李讷和李敏,还有毛岸青,希望他们抽空就回到家乡看看,还把家乡的亲人的名字都告诉了他们。

1966年,毛主席曾回到过韶山一次,住在了刚刚修建的滴水洞里,这也是建国后第二次回来,但当时他已经73岁了。

俗话说人过七十古来稀,越是年纪大,毛主席越是想念家乡,1976年在病重之际,毛主席曾提出,还想回家乡看看,先去父母的份上看看。

毛主席在生前一直思念着母亲,他曾在给好友邹蕴真的信中赞扬母亲:世上共有三种人,损人利己的,利己而不损人的,可以损己而利人的,我的母亲是属于第三种人。

图|毛主席晚年

当时大家已经决定等到毛主席病情好转就回韶山,没有想到,噩耗来得如此快,1976年9月9日,毛主席在北京逝世,最后也没有回故乡,成为了一个遗憾。

据李敏说,毛主席临终前她去看望过,毛主席拉着她的手嘱咐他,多回韶山看看,你韶山的一个叔叔,连饭都吃不饱。

多年来李敏和哥哥妹妹一直谨记父亲的嘱咐,带着家人一直回韶山,每回到这里,就激起了对父亲的无限怀念。

回到家乡,落叶归根。一直都是中华儿女的心愿,家乡可能贫穷、落后、破败,但他却是最有情的,并不因他有神奇的魔力,只因我们的父母、兄弟、姊妹都在那里,等候着我们回家。

毛主席逝世后,根据华国锋的安排,要建立毛主席纪念堂,目的就是为了让后代人都可以瞻仰毛主席的样子,学习毛主席的精神。

韶山的人们得知毛主席逝世,更加的悲痛,大家都争相去北京看望他老人家,毛主席对家乡的怀念之情,家乡的乡亲们永远不会忘记。

如今,伟大的领袖已经开了我们,而在韶山,一直流传着毛主席的故事,他的童年,他的家庭,从一个少年成为了一代伟人,激励着一辈辈人。

现在毛主席已经离开我们很多年了,但我们仍然想念他。

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整理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jikehao.com删除。
(0)
极客号的头像极客号
上一篇 2022年 10月 7日
下一篇 2022年 10月 7日

相关推荐

合作联系:1152QQ04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