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村”华西村传奇致富故事(华西村是怎么富起来的)

它是中国第一个轿车村、电话村、彩电村、空调村、电脑村……;还是证券上市第一村、国外建厂第一村,村民有基本医疗款、口粮款、菜金等五六十项福利!村民还享有“带薪看病”福利,哪家老人活到80岁、90岁、100岁,村里对其直系亲属分别奖励100元、1000元、10000元的敬老奖。要是直系亲属很多会奖励37万元的敬老奖,数不清的领先成就了一个怎样的天下第一村!

天下第一村

华西村位于江苏省江阴市区东,华士镇西,华西于1961年建村,最初面积0.96平方公里,人口1500多人,1961年的华西村寂寂无名,跟江南大多数村庄一样,河浜纵横,土地高低不平。不仅粮食生产没有保障,一遇自然灾害不是背井离乡就是家破人亡。

说起华西村的改变要那从一个传奇的人说起,他就是华西村第一任村支书吴仁宝,1961年吴仁宝被任命为村支书,彼时的吴仁宝给群众留下的印象是“人很精明”,再无其他。

让吴仁宝开始“思变”源于一篇报道:1964年2月10日《人民日报》发表《大寨之路》,报道对吴仁宝触动很大,他捏着这份报纸在群众大会上朗读。陈永贵成为他的“偶像”,从陈的身上,这位36岁的村支书看到了华西村的未来。

吴仁宝带领群众向华西村的自然环境开战,平整散落分布的1300多块田地、调整40多条河沟等等,都是“硬功夫”。

看见华西村不要命的干劲,周边村给华西村的外号也改变了,由“吹牛大队”变成“做煞大队”(江阴土话,意思是干活干得太苦)。

华西村很快成为全国学大寨的典型,“你看吴仁宝捋着胳膊,赤着脚,手上的老茧有铜钱厚。”

就在当年,吴仁宝抽调了20人,在村里偷偷办起了小五金厂。“当时可千万不能让外面知道,正是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时候呢。”吴仁宝的大儿子吴协东说,“田里红旗飘飘、喇叭声声,检查的同志走了,我们转身也进了工厂。”

这是华西村的第一次转身,因为人多地少,在农业上用尽全力的吴仁宝没有看到前途,为了安排多余的劳动力以及“想富之心”,吴仁宝开始新的尝试。

正是这个隐姓埋名的小五金厂,为华西村完成了百万利润,200多户社员全部住进新盖的瓦房。

五金厂

1978年,华西村盖起了塑料纺织厂。

80年代当分田到户、土地承包流行时,吴仁宝冒了句“领会中央政策,闷声发大财”,没有分田到户继续他的集体经济“副业”。

真正让华西村完成原始积累是在1992年。

3月1日凌晨3点钟,即小平南巡讲话公布的第二天,吴仁宝紧急召集党委开会,下达了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借钱吃足”(钱借得越多越好、原材料吃得越多越好)。

吴仁宝的四儿子、现任华西村党委书记的吴协恩回忆,父亲判断中国经济将面临新一轮的大发展,因此华西村要集中所有血本,奋力抢占市场。

吴仁宝的“豪赌”大获全胜,3月11日,小平讲话正式传达后,全国掀起经济建设的高潮,原材料价格一路上扬,一吨6000多元的铝锭,3个月就翻到了三倍,涨到了1.8万多元,华西村从中获利可想而知。

外界盛传“吴仁宝开了一个会,赚了一个亿”。

1999年华西村在国内A股市场上市,首创“村庄上市”的先例。

2007年,华西村总资产超过16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450亿元,上缴利税超过8亿元。

随后,周围20个村相继并入华西,如今,“大华西村”的版图已扩展到3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3万多人,“天下第一村”名副其实。

华西村

上世纪60年代,吴仁宝是“农业学大寨”先进典型,其后是科学种田典型、乡镇企业典型、扶贫先进典型、精神文明建设典型以及最近的解放思想典型,尽管只上过几天私塾,但吴仁宝却能精准拿捏时代,屡屡先人一步。

如此背景之下,吴仁宝几十年政治生涯中的几次“波折”,反倒加重了他的神奇。

吴仁宝的“第一落”是“文革”期间,他被挂着黑板批斗。

二儿子吴协德被一伙造反派揪住打得鼻青脸肿回到家中,吴仁宝气得出门就要找造反派算账,但被妻子拉住。

“父亲哭了,在我的记忆中,这是我唯一一次看见父亲流泪。”吴协德回忆说。

其后,好强的吴仁宝仕途顺利,担任过江阴县县委书记,为打造成“学大寨先进县”,强力推行“三三制”:1/3干部下基层,1/3干部去调研,机关仅留1/3,结果1980年落选县党代表,不多时吴仁宝从县委书记任上退下,上级组织调他到苏州地区任农工部部长,但他却请求组织让他回到华西村。

对于自己的政治经历,吴仁宝概括为4个字:上世纪50年代“听”、60年代“顶”、70年代“拼”,到80年代才“醒”。

“第三落”看似有点牵强:吴仁宝在连任第六、七、八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后,第九届却意外落选。

通过旁人的描述中看得出,三次波折对吴仁宝冲击不小,精明睿智的吴仁宝从中吸收更多,以致其后当各个时期的“典型”相继退出历史舞台时,唯独他这面红旗久久屹立。

在华西村停放的若干高级轿车中,一辆赭色的老式凯迪拉克引人注目,那是20多年前禹作敏送给吴仁宝的礼物。

1985年10月,吴仁宝慕名到大邱庄考察,两人一见如故,吴仁宝低调谦虚,和飞扬跋扈的禹作敏相比,如同一名本分的学生。

两人曾有这样的聊天:“我们要头脑清醒,要有自知之明,摆正自己的位置,敢于革自己的命,一步一步向现代企业家转变。”吴仁宝说着拉了拉禹作敏的手:“这些话也是对我自己说的,我们共勉吧!”

2003年7月5日,吴仁宝急流勇退,将担子交给儿子吴协恩。

吴仁宝表示,他应该趁当下脑子还不算太糊涂的时候退,等到脑子不太清爽了,可能会说错话,也可能会影响华西。

不跟风不盲从 退下后,吴仁宝远没有淡出人们的视野,村民提到“老书记”,多的是敬重和感激。

围绕老书记有颇多传奇:比如捐出5000万的巨奖、比如老两口的住处仍是70年代建造的简陋楼房、比如有一斤酒量但从不在酒桌上表现,甚至于老人不喜欢坐飞机,去北京等地都甘愿开车长途颠簸等等。

更为人津津乐道的是吴仁宝几十年坚持的一个雷打不动的习惯:每天早晨,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每天晚上,准时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

“这是两个没人敢打扰的时段。”吴仁宝借由这样的方式把握中国的时代脉搏。

吴仁宝有句口头禅:做人一定要活络。

1978年,建设塑料纺织厂时,有人提及偷偷建五金厂时的窝囊,要求把工厂建得宽敞气派,吴仁宝的回答是:“量力而行,不讲排场,等经济效益上去了,一切再商量。”

小时候,吴仁宝喜欢听苏州评弹,而《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中国古典名著中的精彩片段,常被吴仁宝信手拈来。

这让他和知识不高的村民沟通时,多了一个直接有效的渠道,他教育华西村干部和村民的素材,多取自流传于民间的话本故事。

顺理成章地,像“不怕群众不听话,就怕不听群众话”这样顺口溜式的吴仁宝语录,村民们自然也就很容易理解。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作者胡福明对华西村也一直十分关注,华西村“天下第一村”的名号正是出自他70年代对华西村的调查报告。

华西村

对于华西村何以红旗不倒,他的思考是吴仁宝领导下的华西村,不跟风、不盲从,一直坚持了经济建设的主线。

华西村的发展脉络,简单来说就是70年代造田、80年代造厂、90年代造城、20年代发展全产业,这种对于时代发展节奏的把握非常清晰,就像是打拍子,每个调都对了,作为华西村最核心的支柱企业,华西集团的产业也在不断扩展,2003年投资仓储物流、2005年进入金融领域、2008年开始投资远洋海工、2011年转做矿产资源、2012年进入农产品批发行业、2016年进入金融业务,走出了一条多元化之路。

2017年,华西村年总收入高达524亿元(如果可以参与百强县的评比,直接进入TOP15),同时,华西村村民也确实上演着农民致富的神话

村民每家资产过千万,每户都有400-600平方米的别墅,家家有100万-500万的存款及1-3辆小汽车,2017年人均年收入高达9万元(同期上海的人均年收入是6万元)。

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整理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jikehao.com删除。
(0)
极客号的头像极客号
上一篇 2022年 10月 6日
下一篇 2022年 10月 6日

相关推荐

合作联系:1152QQ04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