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你一张排毒方-五积散,风邪、寒邪、瘀证、湿邪、痰浊可除也

现在,热衷于中医的人是越来越多了。

有人曾向远志抱怨,说中医的诊断不如西医的诊断让人一眼就明了自己得的到底是啥病。

但大家反过来想想,是不是有些中医的诊断也不如西医的诊断来得那么吓人。须知,中医的诊断大都是从症状和病因切入。要知道,有些疾病,也只是病名听起来吓人,若是你可以摸清疾病的来路,那么,疾病的去路自然也就豁然开朗了。

而中医并没有太多吓人的病名,但凡有过一些中医基础的人都知道,中医治病,不外乎从气、血、痰着手。而人之诸毒,又可细分为风邪、寒邪、气郁、血瘀、湿邪、痰浊。

何为风邪?中医讲,风为百病之长。风邪致病的特点是发病快,一年四季均可使人患病。此外,外感诸邪大都容易依附于风邪而入侵人体。《素问》中就讲,“风,百病之始也。”

我们再来说说寒邪,现在受寒邪影响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就说眼下秋夏季节交替之际吧!天气已渐渐转凉,但还是暗藏着几分燥热,所以不论是你去地铁站也好,去逛商场也罢,到处都开着冷空调,而且是一个开得是比一个冷。久而久之,寒邪容易透过我们的肌表,损耗身体的阳气,气血失温就容易被凝滞住而气滞血瘀。最典型的案例就是现在颈椎病的人是越来越多了,而且不再仅仅是老年病,越来越趋于年轻化。此外啊,好多人一年四季都喜欢喝冰饮料,也是寒邪入侵的途径之一。

气郁和血瘀就比较好理解多了,而且它俩几乎是同时出现的,气郁久了,气机不能推动血液运行,血液就像是一潭死水一样,就容易出现血瘀的症状;而血瘀久了,血不能载气,体内的气机就像是一团乱麻一样交结在一块儿,同样也会出现气郁气滞的问题。

而湿邪和痰浊也常常同时出现,这主要是受到外感燥邪、热邪所致,灼伤了我们的津液,酿而成湿,化而成痰,所以,体内有痰湿的人常常多见头重脚轻、人也昏昏沉沉的,没有什么精神。

今天,向大家介绍一张善解五毒——风、寒、瘀、湿、痰的方子——五积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五积散:麻黄、白芷、肉桂、干姜、枳壳、桔梗、当归、川芎、芍药、苍术、厚朴、茯苓、半夏、陈皮、甘草。

疏散外风:麻黄、白芷

麻黄,味麻而色黄,故得名“麻黄”。

但凡学过中药的朋友都知道,翻开《中药学》教材的第一味中药就是麻黄。

麻黄主入肺经,肺主皮毛,是故,麻黄尤善透发肌表之风邪,使刚刚入侵机体的外邪通过汗液而排出体外。

麻黄

白芷始记于《神农本草经》,位列于药之上品。

“白”,说的是白芷的颜色;“芷”,草字为头,说的是白芷为草本类药材,又因其味浓郁幽香,令人温而止步,故得名“白芷”。

白芷味辛性温,可助麻黄驱逐肌表之风邪,有些人感冒初起,鼻塞流涕,用点白芷正合适。

白芷

温阳散寒:肉桂、干姜

一讲到肉桂,很多人会以为是厨房里常用的桂皮。

其实啊,肉桂和桂皮源于同一科属,但并非出自同一植物。简单讲,它们属于堂兄弟,而且药用功效也相似。所以,没有肉桂的时候的确可以拿些桂皮来替代。

肉桂是一味辛温的药材,主入肾经,尤善温补命门之火。中医认为,肾乃先天之本。先天之本得温,则一身温熙啊!

肉桂

如果说肉桂是帮助我们的身体温补肾阳而助先天,那么,这接下来的一味干姜就主要是温补我们身体的脾阳而助后天。

干姜,由生姜晒干或低温干燥后而得,

中国药典2020版

其味辛性温,上入心肺经,下入肾经,主入中焦脾胃经,辛可行散,温可祛寒,可以说干姜跑到我们体内可化散掉一身的寒邪,实为温中散寒之良药。

干姜

先天之本、后天之本俱温,又何惧寒邪?

行气消滞:枳壳、桔梗

枳壳主入脾胃经,擅长下气消胀,将郁堵于中焦的气机全都向下排,

此外,枳壳又兼可消食化积,可见,枳壳实为梳理中焦壅盛之良药。

枳壳

桔梗和枳壳的作用完全相反,

桔梗专入肺经,善宣通肺气,古人常视之为舟楫,认为它具有可引诸药上行之功。

桔梗

所以,枳壳和桔梗一个善向下破气,一个长于向上行气,一升一降之间也顺势将郁堵的气机给打开了。

活血化瘀:当归、川芎、白芍

当归以补血的功效而闻名于中药圈。

你去浅浅地尝一口当归,口感甘甜,气味浓重,其功专补血,但凡是血虚的人群,都可以选用当归来改善。是故,前人素来便有“十方九归”的说法,说的是补血的方子,十之八九都会用到当归。

然而,一味地补血而不疏通,早晚都会有血瘀的问题,当归辛香而散,长于行血,一边补,一边通,行中有补,补中有散,诚为血中圣药。

《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一切血,补一切劳,破恶血,养新血及主癥癖。”

《珍珠囊》:”头破血。身行血,尾止血。”

当归

川芎,前人称之为血中之气药,既善活血化瘀,又长于行气消滞,

其性辛散温通,走而不守,上行颠顶,下走血海,旁通四肢,为行气活血之要药。

用在这里,既能增强散血行气之功,又可通达气血,祛瘀生新,补而不滞。

《日华子本草》:”破癥结宿血,养新血。”

《医学启源》:”补血,治血虚头痛。”

川芎

白芍味酸而甘,主入肝经血分,既善补血,又长于收敛固摄,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要问了,这不是一个祛邪的方子吗?用白芍又是补又是守的,岂不是闭门留寇?

当然不是,大家可以仔细地看一下这个方子,用到了好多辛香燥烈的药材,须知,辛香燥烈之品就容易损耗体内的阴血,所以,这里用了一点白芍是为了祛邪而不伤正,把正气补足了,其它的药材才可以放手一搏,而无后顾之忧。

白芍

健脾燥湿:苍术、厚朴、茯苓

讲到苍术,可能很多人会陌生一些,毕竟平日里常常听到的大都是白术,

其实吧,在南北朝之前,苍术和白术都是混用的,并没有明确的区分。

所以你去看,《神农本草经》中讲的大都是“术”,

《神农本草经》:“术,味苦,温。主风寒湿痹, 死肌,痉, 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一名山蓟,生山谷。”

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也只提及“术”,并没有写成“白术”或是“苍术”。

而到了南北朝时期开始,陶弘景首次将“术”分为白术和苍术, 并简要描述二者的区别。

首先要说的是,白术和苍术的功效相近,都具有燥湿健脾的功效,不然前人也不会将之混用多年,

然而,不同的是,白术因健脾而燥湿,为健脾之要药。

白术

而苍术呢?

苍术因燥湿而健脾。

苍术辛温燥烈,主入脾、胃经,尤善燥脾胃中焦之湿。

中医认为,湿性黏腻,沉重。湿邪附着于脾胃之上,脾胃的转运自然是阻碍重重。苍术的辛温之性,就像是一个小太阳一样,把体内的湿气全都晒干,湿邪尽散,脾胃累赘不再,自然可以转运水谷精微,脾胃也不再有聚积之虞。

简单讲,论及燥湿,苍术较白术更胜一筹,这也是这里用了苍术而没用白术的主要原因。

苍术

厚朴放在这里,主要有两个作用,

一来可以助枳壳下气,以散郁滞之气机;

二来,厚朴辛温而燥,可助苍术干燥体内的湿邪。

厚朴

茯苓,可以说是广为人知的药食两用的佳品了。

在古代,采摘茯苓可是一门技术活,你若不了解茯苓的习性,就要走很多弯路,即便是翻山越岭也难觅茯苓的踪影。

须知,茯苓主要生长在松根之下,松柏四季常青,茯苓比邻松根生长,自然而然地也就吸收了松柏的灵气,因此,茯苓也被称为“四时神药”。李商隐早就在诗中提及:

草堂归来背烟萝,黄绶垂腰不奈何。因汝华阳求药物,碧松根下茯苓多。

所以,要想找到茯苓,就得先找到松柏,然后再去观察土壤的干湿度。

为何要观察土壤的干湿度呢?

主要还是由于茯苓可以把土壤中的水分吸附掉,所以,有茯苓生长的土壤会更干燥一些。

一样的道理,在我们服用茯苓之后,茯苓可以把我们身体里的湿气先吸附过来,再通过其利尿的功效,将湿浊从小便而出,可以说,茯苓实为燥湿利水之良药。

《伤寒明理论》:”渗水缓脾。”

茯苓

化痰除满:半夏、陈皮、甘草

半夏、陈皮、甘草,再加上刚刚我们讲的茯苓,就是一个化痰的基础方——二陈汤。

所谓二陈汤,说的是方中的半夏、陈皮陈久者良,也就是说这两味药材在合理的保存环境下,存放的越久,药效越好。

半夏味辛性温,是化痰之要药,不论是有形之痰,还是无形之痰,半夏均能自如处之。半夏跑到我们的体内,就像是一把大刷子一样,把五脏六腑之间的痰浊全部往下刷。

半夏

陈皮的功效同半夏相近,一样具有燥湿化痰的功效,只是陈皮的功效较半夏缓和了许多,

此外,陈皮还是一味理气药,可协助桔梗、枳壳宽胸理气。

陈皮

最后用了一味甘草,大家不难发现,五积散是一张大方子,甘草可以缓和诸药峻猛之药性,以免损伤脾胃正气。

甘草


方子讲到这里算是讲完了,然,方无常方,量无常量,

五积散主治为风、寒、瘀、湿、痰五种外邪,是故,风邪甚者,当重用风药,寒邪甚者,当重用温药;瘀滞甚者,当重用行气活血的药材;痰湿重者,可重用辛温燥烈的药材。

文章的最后,想和大家简单聊几句。

中医和西医的本质都是救死扶伤,而中医和西医最大的区别主要还是中医从“证”出发,大都以整个人体为对象,而西医则是从“症”出发,讲究对症治疗。所以,中医起效较慢,而西医见效较快。

因此,总的来讲,中医西医并没有绝对的谁强过谁。它们反而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双管齐下才是最优解。

所以,这也是我一直在科普中医中药的原因之一,让更多的人可以了解中医中药,让大家可以做自己的家庭医生,让我们的身体尽可能的远离疾病和苦难,让我们可以安然地度过余生。

#守护银龄世界#

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整理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jikehao.com删除。
(0)
极客号的头像极客号
上一篇 2022年 10月 2日
下一篇 2022年 10月 2日

相关推荐

合作联系:1152QQ04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