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主席警卫离京急返涿鹿县,县领导:一定解决你的后顾之忧

1957年,一位河北小伙子离京后急返涿鹿县,他快步走进涿鹿县政府办公室,将随身携带的一封介绍信交给政府的领导干部,涿鹿县领导看完信后,抬头又望了望小伙子,颇为吃惊地说道:“咱这竟然有在中央工作的大官!”随后,他又向小伙子表示:“一定会解决你的后顾之忧!”

得知河北小伙子的身份和要求后,涿鹿县政府立刻妥善处理。小伙子见事情办妥后,未在涿鹿县久留,很快就启程返回北京了。

小伙子到底是谁?县领导为何称他为“中央工作的大官”?他的身份是毛主席的贴身警卫,名叫王昌武,在中南海工作。王昌武是一个十分耿直的小伙子,心里有任何想法总会不吐不快,因为这个性格,有一次还惹怒了毛主席。

王昌武惹怒毛主席

1956年,李讷已经是16岁的大姑娘了。毛主席对她的要求一向严格,从没给过任何形式的特殊照顾。李讷是懂事的孩子,学习很努力,在这一年靠自己努力考上了师大女附中。

师大女附中距离李讷家距离很远,李讷上学以后,周一到周五就在学校的宿舍住,到周六放学才舍得回一次家。

李讷的交通工具是一辆老旧的自行车,由于距离太远,她每次骑自行车到家的时候,往往天都已经黑了。

彼时街道上路灯稀少,又没有监控,女孩子独自骑自行车走夜路实在太危险。况且,毛主席虽然一直拿李讷当普通女孩对待,但她毕竟身份特殊,怎么能不考虑她的安全问题呢?

毛主席身边的卫士王昌武发现这个问题后,等到下次周六下午,在没提前请示的情况下,直接派了一辆车去接李讷放学。

毛主席得知此事后生气了,将王昌武叫到面前,进行了严厉的批评,称他这是严重的违规违纪行为。王昌武当时只有21岁,又刚刚来到毛主席身边工作,面对毛主席的批评,他有自己的想法:“主席,李讷是一个女孩,时常走夜路,很不安全。”

这句话落入毛主席耳中,惹得毛主席更加生气了,他神情严峻地望了一眼站在一旁的卫士长李银桥,李银桥意识到自己的工作不到位,哪还敢发出半点声音。

毛主席紧接着又将目光转向王昌武,声音更加严厉:

“别人的孩子就不是孩子啦?别人的孩子就安全啦?别人的孩子能自己回家,我的孩子为什么就不能?”

显然,毛主席真的动怒了,他一辈子反复强调“不能脱离群众”,他自己也始终坚持与人民打成一片。说完这番话后,毛主席怒气难平,双手掐腰的同时,开始在室内来回踱步。

王昌武即便年纪小,此刻也感受到了毛主席的怒意,但他却是一个耿直的小伙子,即便因为毛主席动怒而低下头,但他却依然对毛主席的说法有些不服气。他低头的同时,嘴里小声嘟囔一句话:“别人的孩子不同于您的孩子,敌特分子只对您的孩子感兴趣!”

王昌武的小声嘟囔,惹怒了毛主席。他的表情变得严肃起来,先是凝望了王昌武一会儿,随后严肃地质问他:

“你说什么?感兴趣,感兴趣又能怎么样?过去不也感兴趣吗?”

随后,毛主席的语气一转,变成长辈对晚辈的教导之音,他告诫王昌武:

“昌武同志,不要小题大做!不要找什么借口!”

毛主席一生都不搞特殊化,对待自己的家人、亲人、战友、朋友等等皆是如此。毛主席重情重义,对每一个人求他办事的人都提供帮助,但绝不会违规,只会自掏腰包,用自己的稿费去接济。

王昌武年纪小,他不了解毛主席。其实王昌武说得也不算错,李讷说到底还是主席的女儿,与普通人家的孩子总还是有一些不同。其实,王昌武能看明白的问题,毛主席能看不懂吗?

昔日抗美援朝时期,毛主席的儿子毛岸英带头参军,为了新中国的未来,为了抗击美国侵略者,牺牲在异国他乡。有人提议将毛岸英的遗体运回国时,毛主席就说过类似的话,“别人的孩子不是孩子吗?他们的孩子留在了朝鲜,我的孩子也不回国。”

毛主席一生中,从来没有脱离过群众,也要求其他人不能脱离群众。毛主席对他说的那翻话,令他有很深的感触,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至于李讷,从那以后再也没有被汽车接过一次,每次都是一个人骑自行车回家,或者乘坐交通车回家,和人民的孩子们走在一起。

王昌武对李讷的关心,是真正发自内心的,因为李讷这个孩子善良、热心,与任何人说话从来不摆大小姐架子。

王昌武与李讷初次见面

1953年,王昌武刚到中南海工作的时候,对中南海的情况不是很了解。一天,卫士长李银桥找到他,让他出去办一件事。

王昌武接到任务后非常兴奋,急不可耐地跑出去办事,匆忙之下竟然忘记带上出入证。当王昌武办完事回来时,被门口的警卫战士给拦了下来。

起初,王昌武对警卫战士的做法非常不服气,他的犟脾气上来以后,反复强调自己是毛主席卫士的身份,警卫战士让他出示出入证时,他又拿不出来,

无奈之下,王昌武将自己的身上翻了个遍,总算是找到了一个警卫师的战士证。但警卫战士看了证件以后,依然不肯放行,并向他讲明进入中南海需要什么证件:

“进入中南海第一道门需要红色证件,第二道门需要蓝色证件,进入第三道门需要黑色的专门证件。”至于王昌武随身携带的战士证,进入其他地方或许还可以,但想凭借这个证件进入中南海绝无可能。

王昌武这才意识到,自己犯下了大错误,刚来中南海工作几天,就出了这么大的纰漏,甚至连中南海都回不去了,让他又气又急,在大门口不停地打转。

就在此时,一个小女孩来到门前,王昌武趁机与她攀谈起来,闲聊之间得知,她竟然是毛主席的女儿李讷,就住在中南海丰泽园里。

王昌武非常高兴,立刻拿出笔和纸,写了一张字条,在右下角署名后交给李讷,让她帮忙带进中南海,交给李银桥。李讷为人和善,虽然只是第一次与王昌武相见,她还是热情地帮忙。

李银桥拿到字条后,看到落款处的“王昌武”三个字,忍不住笑了起来,一边笑还一边说:“王昌武刚来,不知道警卫认证不认人!”随后,李银桥找来一个工作人员,让他帮忙去门口接人,王昌武这才得以进大门。

王昌武与李讷通过这次见面算是认识了,此后在中南海里经常见面。时间久了王昌武才发现,毛主席对身边的人像慈父一般,但对自己的女儿却非常严格。

无论李讷还是李敏,她们的穿着都非常朴素,甚至比一些条件好的普通人家孩子都要差上不少。

毛主席对自己的要求其实更苛刻,他的衣服总是穿到十分破旧了才会换下来。参加开国大典时穿的那件珍贵的绿色呢子大衣,只有出席重要场合时才会穿,毛主席一共也没舍得穿过几次。

有一次要更换天安门的画像,画师们一直找不准颜色,组织上命王昌武将大衣送到午门修缮处给画师们参考,这件大衣这才难得的出现了一次,平时都被毛主席收起来,极少示人。

在毛主席的警卫中,有一位年仅十六七岁的年轻卫士,名叫谢国成。他所处的年纪正是攀比心重的年纪,看到有人穿呢子大衣非常气派,自己偷偷存钱也做了一件,高兴地穿了起来。

毛主席无意间看到后问他:“是发的吗?”谢国成颇为得意地答道:“不是,我自己花钱做的。”毛主席立刻严肃地对他说:“你这么点儿个人,年纪轻轻的就穿呢子大衣, 想没想过家里人怎么生活?”

小谢听了毛主席的话,顿时感到万分羞愧,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他当场就脱下大衣,事后再也没穿过。他告诉王昌武,大衣已经让他卖掉了。可见,毛主席自己勤俭节约,也同样教导身边的人学会简朴,拿他们当自己的孩子一样。

正因为有毛主席以身作则,李讷和李敏从不会因为衣服的问题而抱怨,毕竟身为主席的父亲都如此简朴,他们还能有什么话说呢?两个女孩每天开开心心地和同学一样骑自行车上学,住大宿舍和吃食堂更是习以为常,和普通人家的孩子并无二致。

李讷每次与王昌武见面,总会大声喊“叔叔”,对其他工作人员也是如此。尽管王昌武比她年长不了几岁,但听到这声“叔叔”,还是让他感到非常亲切。这也是为什么日后李讷考入师大女附中后,王昌武会担心她的安全问题,这并不是讨好,而是发自内心的关心。

遭到毛主席的批评后,王昌武又为什么敢于直言心中的不服气呢?当时王昌武已经在毛主席身边三年了,毛主席一直以来对待他就像是自己的父亲一样,让他感觉非常亲切。否则,按照他的表达方式,别说是国家主席,即便是上级主管,恐怕也容不下他。

但毛主席不一样,真的将他当自己的孩子看待,表面上是对他的批评,其实更多的是引导、教育。王昌武离开中南海后曾经回忆,在毛主席身边的数年间,令他受益匪浅,备受关怀,丝毫没有任何为难的感觉。

王昌武参军后11年没有回过家

王昌武对毛主席感激是对的,因为与其他的警卫相比,他确实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王昌武是涿鹿县翟家沟村人,他小时候没有计划生育,家里的人口多,吃饭都成问题,更别提上学读书了。王昌武很聪明,做什么事情一点就通,但因为没机会读书,大字不识一个。1948年,王昌武16岁,他在父亲的督促下,毅然加入晋察冀野战军。

此后,王昌武随军征战,历经晋中、太原、扶眉、秦岭和解放成都等重要战役战斗,一路从北方打到南方,立下不少战功。

1951年,王昌武所在的部队在四川达县安营扎寨。达县军分区组织了一次打靶大赛,王昌武也报名参加了。

王昌武年纪虽然不大,却是身经百战的老兵了,在长期的实战之中,王昌武练就了一手好枪法,几乎达到了神枪手的地步。

在这次的打靶大赛上,王昌武算是露脸了,他以三发子弹全部满环的成绩勇夺第一名,获得代表达县军分区参加四川军区运动会的资格,参加的比赛项目依然是射击。

县军分区打靶大赛的规模与四川军区运动会不是一个级别,参加这次运动会需要面对的可是全军区的神枪手。王昌武却还是顶住了压力,稳定发挥出真正水平,在决赛中拿到了27环的好成绩,一举夺得全军区的第一名。

时任军区政委的胡耀邦,赛后作为颁奖嘉宾给王昌武颁奖时,非常高兴,还当场对王昌武说:“你几乎是百发百中的神枪手,我推荐你到北京中央警卫团当首长的警卫!”王昌武一听高兴坏了,连忙说:“感谢首长的培养。”

王昌武能不高兴吗?当首长的警卫,那可是无上光荣的职务。

很快,王昌武就接到了调令,进入中央警卫师工作。一开始,王昌武并未直接进入丰泽园工作,而是在中南海西楼当警卫近两年左右的时间。直到1953年10月份的一天,中南海行政处管理科科员刘士突然找到他,问他是否愿意进丰泽园工作,当毛主席的贴身卫士。这可是天大的好事,也是无比光荣的职务啊,王昌武激动得不行,一个劲儿地说:“去,去!”

毛主席在丰泽园的卫士分为两组,一组是负责生活方面的生活卫士,另一组则是负责安全的军事卫士。王昌武擅长的是射击,他来到丰泽园后,被分入到军事卫士,外出可以配枪那种。

当时毛主席随身卫士有两人,一个是王昌武,另一个是高碧岑。毛主席外出时,王昌武就会带枪贴身陪同毛主席出行。毛主席在家的时候,王昌武一般就不必贴身随行了,配合李相元同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生活方面的工作。

毛主席身边的卫士,不论是生活卫士还是军事卫士,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项特长。军事射击技术只是对卫士们的最基本要求,还必须要有一技之长才算及格。

王昌武擅长射击,却没读过书,更不要谈一技之长了。他也是进入丰泽园一段时间后,才了解到进丰泽园工作的卫士们,都是按照这个标准招进来的,这让他感觉压力很大。

毛主席得知这个情况后,对王昌武关怀备至,允许他从字母开始学起。王昌武边工作边学习,拼音、写字、计算,一样一样从基本学起。为了让他在中南海的业余学校里安心学习,组织上给他排班的时候,总会照顾他学习的进程,让他学习和工作不发生冲突。

在王昌武的努力下,他很快就认识了很多字,看书、读报、写信全都能应付自如了。王昌武事后回忆那段时间,依然对毛主席的关怀非常感激,他说:“要是没有毛主席,我现在还是一个‘睁眼瞎’(指不认识字)呢!”

王昌武到中南海工作期间,保密工作一直都是一项重要工作,在这一点上,王昌武做得非常好,他在中南海工作的事情,甚至连他的家人都毫不知情。

王昌武与家人联系,只能通过书信,他给家人留下一个信箱编号,家人给他传递消息,就写信给这个邮箱邮寄,但王昌武具体在哪,他们多年来一直都不知道。

来自母亲的求助信

1957年,王昌武突然接到家中急件:

“现在家里生活非常困难,吃不上饭,饿得有生命危险,请速回来看看该怎么办?”

16岁离家参军的王昌武,已经11年未曾回家,接到信后强烈的愧疚感涌上心头,独自一人在宿舍内埋头痛哭。

毛主席得知此事后,批准王昌武返乡处理此事。临行前,毛主席指示王昌武:“军属有困难请地方政府帮助渡过难关。”

王昌武携带着中共中央办公厅开具的公函,时隔11年,在27岁时终于踏上了返乡之路。阔别多年的故乡涿鹿县,如今早已物是人非,他的祖父母早已过世,只有一张祖母的遗像还摆在家中供奉。

王昌武痛哭着在遗像前跪拜,起身时才发现,祖母遗像前竟然只摆放着一只空碗。问了母亲才知道,这只碗是王昌武离家参军前经常用来吃饭的碗,他走以后,祖母就将这只碗给收了起来,每次想念王昌武的时候就会拿出来,泪眼婆娑的说:

“孙子啊!我相信你在军队里是活着的,你在外四处流浪啊,可要有口饭吃啊!”

刚刚擦干泪水的王昌武,听到母亲的话,一下子忍不住又痛哭起来,嘴里一直呢喃着:“我回来晚了,我回来晚了……”

为了帮助家里解决生活困难,王昌武带着介绍信找到当地政府,把介绍信给政府干部看,对方非常吃惊,说出了开篇的那句话。随后,县领导确认了他的身份,诚恳地表示:

“你属于革命军属,我们一定照顾好老人,让人民吃上饭,解决你的后顾之忧。”

王昌武这次返乡办事十分顺利,很快就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解决了!与家人再次分别的日子也随之而来,王昌武登上火车后,挥手告别的母亲越来越远,逐渐消失在视野中。

返回中南海的王昌武,再次见到毛主席时,没等他开口说话,毛主席就关切地问道:“家里的事处理得怎么样?”王昌武重重地点头,对毛主席说道:“家里的事都办好了。”听到王昌武的肯定回答,毛主席这才放下心来。

1957年10月,王昌武被安排到中央广播事业局工作,马上就要离开中南海了。李讷得知消息后,在王昌武离开那天,专程赶回来为他送行,并将自己的一张照片送给他做纪念。

1960年,王昌武响应国家号召,报名去番禺县广播站工作。在那里勤勤恳恳工作将近四年左右,随后为了照顾父母,于1964年携带妻儿返回老家,在涿鹿县广播站工作。

1991年,王昌武光荣离休,却对毛主席当年的教诲始终铭刻在心,他认为,毛主席为了人民日日夜夜的操劳,我们普通人更应在岗位上发光发热。做好自己的工作,就是对祖国,对人民最好的报答。

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整理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jikehao.com删除。
(0)
极客号的头像极客号
上一篇 2022年 10月 1日
下一篇 2022年 10月 1日

相关推荐

合作联系:1152QQ04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