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席为何不许任弼时参加开国大典?一年后,真实原因引人泪目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


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人声鼎沸,欢呼不断。

主席、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领导人登上天安门城楼。

紧接着,主席郑重宣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今天成立了。

然而,如此盛景却唯独不见开国元勋之一任弼时同志的身影。

更令人诧异的是,这是此前主席亲自下的一道禁令:

“任弼时同志不出席开国大典。”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不明缘由的群众正议论纷纷时,一个噩耗却突然传来。

开国大典一年后,这位操劳30年的书记永远倒下了。

任弼时的离去给党和国家的同志们带来巨大打击。

毛主席更是悲痛万分,亲自上门吊唁,甚至为其扶灵柩送别。

后来,中央领导皆为任弼时题词悼念。

而主席的题词虽只有短短14个字,但内容却足以令人动容。

在场所有人看完后,无一不感动落泪。

开国大典

同时,大家也理解了当年主席为何下那道指令。

那么,毛主席究竟是如何评价这位亲密战友的?

他们又有过怎样一段并肩扶持的难忘岁月呢?

亲扶灵柩,众人缅怀

1959年10月29日,北京的清晨吹着萧瑟的凉风。

往日热闹的景山东街,如今空空荡荡,无一个行人。

路上只有一个个身姿挺拔、排列整齐的哨兵。

他们此次任务,便是护送任弼时同志走完最后一程。

不久,一辆辆领导专车驶入景山东街。

相继下来的是国家领导人,周恩来、朱德、刘少奇……

等到他们走到景山东街丁2号(任弼时住所)时,门前已站满各界代表和军乐队。

彼时,所有人都低垂着头,一脸悲伤。

上午九点,毛主席抵达。

只见其身穿灰色风衣,头戴灰色帽子,紧抿着嘴,神情凝重。

当他领着众人走进任弼时住所时,院子正中早就摆放好一口棺材。

这时,主席迈着沉重的步伐走上前。

他伸手触摸这又黑又冷的厚重棺木。

再抬起头,其望着任弼时住所门口。

任弼时

主席本想要走到门口,却迟迟迈不出脚。

他定定地看着屋内,一动也不动。

其余人见状,心中皆是酸涩。

一直到周恩来、朱德、刘少奇和彭真四位领导小心翼翼抬着任弼时的遗体从屋内出来。

主席才似被惊醒般回过神,赶忙上前帮忙。

他们走得很慢,托着任弼时遗体的手还有点抖。

仿佛此时众人正抱着世界上最脆弱的东西。

当遗体被轻轻放入棺材,主席才敢细细打量老战友的面容。

那个时候,任弼时的头上还戴着那顶常用的灰帽子。

他唇上的黑胡子好像下一秒就要随着激昂的发言而不停颤动。

只不过,此刻的他双眼紧闭。

哪能再现平日高谈雄辩的模样?

毛主席看了好久,眼眶逐渐湿润,直到视线里出现一抹亮眼的鲜红。

他抬起眼,工作人员将叠整齐的党旗交给了四位领导。

任弼时

接着,他们一人牵着党旗一角,轻轻地往遗体上覆了上去。

半晌,毛主席才挥手示意起灵。

就这样,10名解放军战士抬起灵柩,往外面走去。

在走出院子时,主席回头环视了一遍四周。

此时落叶瑟瑟翻滚,徒留一地凄清。

耳边传来阵阵哀乐声,如何恻然,都不及眼下无声的沉痛。

等到将任弼时遗体放入灵车后,毛主席、刘少奇、周恩来、朱德扶着灵车,随着车行速度,慢慢前行。

而他们身后是密密麻麻的各界代表。

这支送行队伍从北走到南,在景山东街勾勒出一笔沉甸甸的哀色。

最终,灵车在街南口停住。

随即车头两侧展开了长长的黄布。

这是中国传统的执幡礼仪。

刘少奇、朱德、周恩来、彭真、聂荣臻、李立三、刘伯承等人分别位列两侧。

他们手拽黄布,为任弼时送行。

而毛主席就站在路口,静静地看着他们继续朝劳动人民文化宫走去。

毛主席

不知过了多久,秘书见主席望着渐行渐远的队伍,久久伫立一言不发,便走来轻声提醒。

但毛主席似乎没听见,仍只望着前方,潸然泪下。

又过了良久,他叹了一声,不知是跟谁说道:

“走吧,走吧!”

次日,任弼时同志的追悼会上,重要领导人讲话,表达对他的哀思。

刘少奇说,任弼时为党埋头工作三十年,不计外物,不顾病情,将全部心力都投入到革命解放事业中去。

朱德说,任弼时为所有人树立了一个鞠躬尽瘁的典范,一个朴素无私的榜样。

陈毅说,任弼时是人民的骆驼,只为人民贡献,对自己却从来无所求。

……

而后,在任弼时逝世一年的那天,周总理还特地去到任家拜访。

任弼时画像

他跟任弼时的家人们谈起了两人朝夕共处的日子。

讲起任弼时因为担心开门声会打搅他休息,早晨出门锻炼,总是从窗户悄悄跳出去。

他身体不好,血压高,可他总是为别人着想……

讲着讲着,周总理竟忍不住嚎啕大哭起来。

在场的人都不敢相信,见惯大风大浪,善于抑制自己的总理会如此失态。

其实,这并不奇怪。

同任弼时相处过的朋友对他都有着极高的评价和无限的怀念。

自然,作为党内最受欢迎的领导人之一,任弼时的离去不仅引发大家沉痛的哀思。

同时,也成为党巨大的损失。

可以说, 他是很多老一辈革命家的思想启蒙者。

很多人都是先读了任弼时的文章,才认识这个人。

甚至还有很多同志都亲切地称呼其为“老妈妈”。

任弼时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老妈妈“的称号又是从何而来的?

党内妈妈,鞠躬尽瘁

任弼时就像一位智慧而勤劳的母亲。

他是毛泽东思想的坚定拥护者,也是毛主席最得力、最亲密的助手。

在中央领导班子中,任弼时与毛主席的结识是最早的。

1915年,他来到长沙湖南第一师范读书。

如此一来,两人便成为校友。

只是当时还未谋面,任弼时已对“毛泽东”三个大字有所耳闻。

传说中的毛泽东是学校活动积极分子。

他品学兼优,最喜欢讨论国家大事,表达先进观念,颇受师生欢迎。

后来,一次机缘巧合下,任弼时见到真人。

当时,他就站在一旁,静静聆听着毛泽东热情洋溢地演讲。

听闻其对救国救民的想法,任弼时立刻感到他是一个有见识和领袖风范的人。

历史告诉我们,他确实没有看走眼。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

青年毛泽东

他们两人与一批学生运动的骨干成立了湖南学生联合会。

彼时,众人都以最大的激情,投身到这场爱国运动中去。

一行人会到街头做演讲、发传单;跟着游行队伍一起振臂高呼。

一年后,国内勤工俭学风潮掀起。

任弼时与毛泽东都欲赴俄学习。

但可惜的是,由于各种原因,毛泽东留在了国内,投身到风起云涌的斗争里。

两人再次见面,是1926年了。

此时,任弼时刚代表团中央参加完少共国际代表大会。

苏联的留学经历使任弼时深刻了解到共产主义精髓。

而毛泽东则从国内实践活动中总结出大量思想理论。

几年不见,两人仍是一拍即合。

一人重理论、一人重实践,畅谈工农运动方面的情况。

而这其中,任弼时对毛泽东反对右倾投降主义路线的理论和实践活动更是大为佩服。

任弼时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陈独秀仍幻想把汪精卫留在革命阵营内。

听闻这个消息后,任弼时与毛泽东再次默契展开对陈独秀的思想斗争。

就这样,成功挽救党和革命的“八七会议”诞生。

在大会上,毛泽东推翻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思想。

同时,他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

只不过鲜有人知的是,这背后离不开任弼时的帮助。

彼时,他力排众议。

面对党内种种声音,其代表团中央,坚定地站在毛泽东身后。

并表示,完全支持毛泽东的主张。

这无疑是一根定海神针,成为其最有力的精神支柱。

此次会议撤销了陈独秀的职务,开启武装斗争的新路线。

分别时,任弼时与毛泽东紧紧握手告别。

那个时候,两人眼中都闪烁着炽热的光芒。

不仅是对革命的坚定,还有对朋友的期许。

后来,毛泽东奔赴湖南领导秋收起义。

任弼时则去到上海参加中共中央工作。

随着红军队伍不断扩大,在上海的任弼时不禁热血沸腾。

他期盼着与老友见面,去看看他们建立的革命根据地。

幸运的是,很快他的愿望就实现了。

任弼时

1931年,党组织任命任弼时为中央局委员兼组织部长。

紧接着,他来到苏区与毛主席汇合,协助其处理根据地的各项事务。

在之后的工作中,他带头抵制代表“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王明以及诋毁毛主席的张国焘。

当时,王明打着“共产国际”的招牌,回延安后极力推行右倾投降主义路线。

为争取共产国际的支持,毛主席选中能力成熟又值得信任的任弼时前往苏联向共产国际表明真实情况。

接到这个任务,他自然不会怠慢。

为此,任弼时发挥理论专长,一口气撰写了多篇文章。

目的就是为宣传中共中央的方针政策和毛泽东思想。

非但这样,他还亲自翻译了毛主席的重要著作和文章。

如此一来,共产国际更加全面了解和正确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主张。

最为重要的是,他特别强调一点:

“毛泽东同志才是我们党的领袖。”

毛主席

接着,他有理有据地说明了我党是在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领导下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这番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报告,令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季米特洛夫深受震撼。

同样地,他也明确承认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袖地位。

这也意味着,任弼时不负所托,完成了这项艰巨的任务。

但抛开私人感情,在他心中,本就认为反毛泽东就是反中央。

客观上讲,毛泽东的军事思想确实是带领共产党冲破黑暗的最有力武器。

随后,他以笔为枪,并开展多场掷地有声的发言。

在他坚决而严厉的思想工作下,原本动摇的人心重新团结起来。

就这样,一场剧烈的党内斗争平息。

毫不夸张地说,这为此后毛主席开展工作打下了良好的政治基础。

不久,中央便决定让任弼时参加中央书记处工作。

任弼时

曾经并肩作战的爱国学生再次同舟共济。

任弼时成为主席最得力助手之一;

而主席也成为任弼时心中理论化作实际的象征。

在延安时,为工作方便,两人还将住所搬到一起。

同吃同住、携手工作的生活,让他们的默契和信任在无形中大为提高。

有时仅凭主席一个动作或眼神,任弼时就能明白其下一步想要做什么。

而对此,他也不会过多过问。

任弼时要做的就是落到实处,给予无条件地支持信任。

后来,为同共产国际密切联系,他还建立供毛主席专用的电台。

而他本人则是双方绝密电报的翻译者,也负责校审定稿。

可想而知,两人多么信任彼此。

除此以外,任弼时还时常回顾毛主席的理论作品。

每每看完,他都会高度肯定主席在思想上的敏锐,以及统一战线的正确性。

后来,两人凭借思想上的默契,顺利开展了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

任弼时

1945年,任弼时在党七大上,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和中央书记处书记。

两年后的3月,他与毛主席、周总理留在陕北,组成中央纵队。

彼时,他不仅要指挥西北战场,还要部署全国整个解放战争。

人毕竟不是机器。

紧张的工作和艰苦的条件让任弼时的身体彻底垮了。

而后,他被查出患有动脉血管硬化、糖尿病和脑供血不足等多种病症。

并且病情已到相当严重的程度。

更令人心痛的是,他的身体本就称得上“伤痕累累”。

原来在1929年,他曾被上海租界当局逮捕。

敌人为探虚实,活生生用烙刑在他背上烙出两个拳头大的窟窿。

最终因牢狱酷刑,任弼时落下了一身毛病。

但出狱后的他,并没有调养太久。

其总是以工作为重,一旦投入就完全不顾自己身体。

在党的七大前,任弼时就病倒过。

当时见状,毛主席要求他立即停止工作,好好休息。

任弼时(右)

也是这样,任弼时才万般不舍地放下手中工作,短暂休息了一阵。

但随着转战陕北,他主动请缨参与指挥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在党至关重要的艰难时刻,他根本做不到撒手不管。

在自己生死面前,国家危亡才是第一位。

抱着这个想法,任弼时夜以继日地为各项事务操心劳神。

不幸的是,1949年5月,他再也扛不住极度劳累,出现昏迷症状。

后经医生诊断,他脑部血管已有器质性变化,眼底还有小的出血点。

这样一来,其不得不暂停工作。

这时,新政协即将召开筹备会。

中央书记处其他成员也正在起草文件。

全党上下正是一片最繁忙的时刻。

任弼时

不过听闻任弼时生病的事情后,毛主席依然记挂好友。

他特地让人送去一缸红鱼,还有一封他的亲笔信。

信中写道:

弼时同志:

送上红鱼一群,以供观览,敬祝健康!

毛泽东

几尾红鱼,一纸短笺,深厚的情谊尽在其中。

任弼时因病沉郁的心情也为此好上几分。

同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任弼时虽无法前往,但依然能想象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的场景。

那是支撑他和毛主席并肩战斗、顽强奋战的动力啊……

可就在全国都笼罩在欢庆的喜悦中,任弼时的病情却又加重了。

这次,毛主席亲自致信斯大林,送任弼时去苏联治疗。

在临行前的一天晚上,主席亲自到景山东街任弼时的寓所探望。

两人聊起了革命中的种种往事。

一直到道别时,主席都还一再嘱咐他:

“安心养病,尽早恢复健康……”

可谓是,关心之情溢于言表。

之后,毛主席到苏联进行访问,又两次专程去探望任弼时。

当得知其血压已经降下来时,他高兴得握住医生的手。

接着连说了几遍“好得很!”和“谢谢你们!”

那一刻,他抛开自己的身份,作为病者好友,真心表示感谢。

1950年5月,任弼时身体略有好转,便从苏联回到北京。

可刚踏上这片土地没多久,他就主动要求参加工作。

这么多年患难与共的相伴,主席自然知道其不会轻言放下国家,安享余生。

任弼时

于是,他点头表示同意。

但主席也提出明确要求,每日任弼时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小时。

可到底是积重难返。

任弼时一投入工作又忘记了病情。

1950年10月,他的病情突然恶化。

闻言,毛主席不准他再工作。

刘少奇和周恩来也纷纷上门劝说他。

可每次,他都只是嘴上答应。

等众人离开后,他还是歇不住,不仅拿出公文开始批阅。

就连意识已经模糊不清时,任弼时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还是:

“给我的时间太少了……”

到了开国大典前夕,主席决定征求医生意见,看任弼时能否出席。

事实上,作为携手作战革命人士,他何尝不想挚友站在天安门城楼上。

但奈何,医生的意见是:

“他是无法去参加的,不能太过激动。”

得知这个消息后,或是能感受到自身身体状况。

任弼时强忍难过,平静地说道:

“这样梦寐以求的时刻,我不能不亲临现场。”

也正因此,主席才下令让他不出席开国大典,一定要以保重身体为第一要务。

任弼时和毛主席

但即便如此,听着收音机里开国大典的实况转播,他仍想奋力起身,继续为新中国建设多做点事。

1950年10月27日,任弼时在京逝世,享年仅46岁。

他年少就立志为国为民,此生的确成了为党为国鞠躬尽瘁的典范。

其虽然离去,但其精神与情怀却仍将继续影响照耀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正如毛主席为其追悼的题词:

“任弼时同志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宝贵遗产,精神永存

任弼时的精神是一种朴素的情怀,一种无私的品格。

他这一生都在身体力行教导影响着身边的人。

其点点滴滴更是始终感染着任家后代。

任弼时(中)

接触过任弼时的人都知道,他有三怕:

一怕工作少,二怕麻烦人,三怕用钱多。

而这三条原则他贯彻终身。

也同样如此要求着家人保持革命者的朴素家风。

为让两个女儿懂得劳动人民的艰辛,任弼时就让她们从小住在农村老家生活。

直到1946年才把她们接到延安。

两姐妹初来时,衣服、鞋子都破旧不堪,补丁都数不过来。

有同志见到后,便说给她们做几件新衣服。

听闻这话,任弼时想也不想,就连忙摇手拒绝,说道:

“让孩子们锻炼一下吧,不要把孩子养成革命的娇子。”

所以,两姐妹就一直穿着父母旧衣改的衣服,踩着破衣服做的鞋子。

首次领生活用品时,仓库管理员见次女任远征很喜欢粉色电光纸皮本子。

出于疼爱,其就将本子送给了她。

然而,任弼时知道此事后,用异常严肃的口吻教育了孩子一顿。

任弼时

他忍不住拍桌子,生气表示道:

“我的孩子绝对不能搞特殊化!”

父亲罕见的愤怒吓得任远征立即把本子送了回去。

1949年进驻北平后,任弼时为工作方便,便搬到景山东街居住。

但这里行人往来频繁,车马喧嚣得很。

自然,环境非常不利于病人安静休养。

于是,工作人员建议他找个雅静的小院子或是买座适合的房子。

“这房子还住得下去,不要再花钱修了,免得给组织上和同志们增添麻烦。”

任弼时听了这个提议,没有丝毫犹豫立马回绝。

小到一个笔记本,大到住房,他从来对自己和亲属都是这么严格要求。

以至于从小长在苏联的小女儿任远芳一直以为父亲就是个坐办公室的小职员。

直到父亲去世,她才晓得其原来是共产党的书记。

除了生活作风上要求子女勤俭节约、不搞特殊,任弼时对孩子们的学习也非常严格。

他有空就会给孩子们讲述自己的革命经历;

对他们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启蒙教育;

甚至给他们讲解毛主席的《新民主主义论》。

他经常向子女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人活着就要学习,要苦读书,勤读书,千万不要读死书。”

而之所以要求孩子用功读书,从他给女儿远志的信中可以找到原因:

“你们这辈学成后,主要是用在建设事业上,即是经济和文化的建设事业,需要大批干部去进行。建设事业就是要有科学知识。”

他就是这样,时刻都为祖国为人民着想。

要求孩子艰苦朴素生活是少向社会索取;

刻苦努力学习是为社会贡献。

后来,女儿任远芳谈到任弼时的时候,就曾用一句话形容父亲;

“应有尽有不算有,应有尽无才是有。”

事实也的确如此。

任弼时从不不追求那些虚浮的东西,而是一辈子为党和人民操劳。

看似什么都没有,但其实他却拥有人民永远的爱戴和尊敬。

结语

任弼时曾在年少时写下一篇短文——《名誉为第二生命论》。

他在文章中把名誉视为“第二生命”。

任弼时

认为一个人要使人生有价值,有意义,必须重视名节,建立一番功业。

投身革命后,他三十年如一日,坚守着当初的志向与信念,服从真理,坚持原则,对党忠诚,无私奉献。

任弼时恪守的是“能坚持走一百步,就不该走九十九步”准则。

因此,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仍在坚持工作。

精神之所以不朽正是因其稀有宝贵。

任弼时用他的一生赢得了人们的尊重与爱戴。

他的革命精神不仅教育着自己的亲属,同样也能成为当今社会的文化资源。

愿年轻一辈都能以诚挚之心,从中汲取到智慧与力量。

参考资料: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 老一辈革命家和先进模范人物好家风故事集[M]. 2020

何虎生编著. 八宝山纪事 [M]. 2002

张鹏,侯俊智,刘佳编著. 毛主席风采 下[M]. 2013

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整理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jikehao.com删除。
(0)
极客号的头像极客号
上一篇 2022年 9月 30日
下一篇 2022年 9月 30日

相关推荐

合作联系:1152QQ04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