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拒绝出征抗美援朝,是否是因病怯战?他贴身秘书张云生怎么说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渡过鸭绿江,赶赴朝鲜战争一线,拉开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序幕。

中国志愿军浴血奋战,重创“联合国军”以及南朝鲜“伪军”,在1953年7月,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抗美援朝开始前,中国刚刚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百废待兴。

在这种情况下出兵朝鲜,党中央和军委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彭德怀元帅是志愿军司令,但他是临危受命,并非入朝作战的第一人选。

原本,毛主席和周总理是考虑让林彪挂帅出征的,不过林彪称自己身患疾病,拒绝出战。

这其中究竟有什么不为人知的历史?而林彪又是否真的因病怯战?不妨看看他的贴身秘书张云生是怎么说的。

朝韩半岛战火起,是否搭救惹争议

自金日成起兵南下,中国就一直很关注朝鲜半岛的局势。

毛主席未雨绸缪,决定组建东北边防军,以防不测。

1950年7月7日,周总理根据毛主席的指示,在居仁堂召开了国防会议。

朱德、聂荣臻、林彪、罗荣桓、谭政、萧华、李克农、杨立三、李涛、刘亚楼、滕代远、苏进、许光达皆到场参加会议。

这次会议囊括了中央军委三总部、陆海空三军及有关军兵种负责人,而野战军的代表只有林彪和谭政。

他们主要讨论了东北边防军的规模、指挥机关、领导人。

会议上,林彪积极发言,对边防军的组建举双手赞成。

三天后,周总理主持召开二次会议。

据林彪的贴身秘书张云生回忆,当天林彪在会场慷慨的表示:“第四野战军在这个问题上义不容辞,要多少人出多少人,要多少装备出多少装备。”

所以,东北边防军光四野的人,就有接近20万。

在讨论边防军司令时,林彪给出了他的意见:粟裕。

粟裕有着“战神”之称,在解放战争中,打得国民党军节节败退。

所以,林彪认为粟裕可以胜任边防军司令一职,如果迫不得已入朝作战,粟裕即刻成为先期主帅。

周总理把林彪的建议转达给毛主席,毛主席表示同意,准备向粟裕下达委任状,由他担任司令兼政委,副司令,则由萧劲光出任。

当时粟裕正在青岛养病,得知这一消息后,他给毛主席写了封长信。

简而言之,就是自己身体不好,希望中央另选他人。

罗瑞卿把粟裕的亲笔信带到毛主席案前,毛主席回信道:“罗瑞卿同志带来的信收到了,病情仍重,甚为系念。目前新任务不甚迫切,你可以安心休养,直至病愈。休养地点,如青岛合适则在青岛;如青岛不甚合适,可来北京,望酌定之。”

周总理与聂荣臻再三权衡后,决定先让高岗出任边防军司令。

选择高岗只是权宜之计,边防军的负责人还要再议。

进入8月,金日成的人民军攻势减弱,美国的插手也愈发明显,大有出兵支援的意思。

倘若如此,朝鲜战争局势恐怕会发生逆转。

毛主席高瞻远瞩,似乎预见到了美军的登陆,他不得不为中国入朝作战考虑。

毛主席和周总理开始物色入朝作战的人选,他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林彪。

关于原因,张云生分析认为,林彪是四野司令又是中南局的负责人,而东北边防军的大多数成员,都来自四野。

林彪是他们的老首长,兵熟将,将知兵。

林彪又以善打硬仗闻名,“三大战役有其二,渡江战役有其半”,毛主席曾不止一次的夸林彪:“打仗又狠又刁”。

入朝作战,必须要与苏联、朝鲜协调好关系。

林彪曾常年在苏联养病、工作,苏联的高级将领们都和林彪有着很好的关系。

至于朝鲜,人民军有大半都曾在林彪手下任职。

林彪曾在东北长期作战,熟悉当地的气候环境,到了朝鲜,也比旁人有经验。

所以,林彪自然是入朝作战的首选。

不过毛主席并没有急着告诉林彪,而是旁敲侧击。

他跟林彪谈话时,会有意无意的提起边防军,提起朝鲜战争。

同时,周总理在与林彪接触时,也会时不时的把话题往援朝作战上引。

本来想着让林彪先有个心理准备,但9月15日麦克阿瑟指挥美军在仁川登陆了,入朝作战必须加快进度。

9月下旬,作为林彪秘书的张云生,接到了中南海的电话。毛主席要在中南海会见林彪,想问问林彪对出兵入朝的看法。

林彪直言不讳的表示,中国刚打了几十年的仗,元气还没有恢复,国力很弱,没有能力再打大仗。

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不论工业规模还是军事规模,都比中国要强。

它一个军有1500多门大炮,而我们一个军只有36门。

美国的海军、空军与苏联不相上下,可我们的海空军才刚刚组建。

如果出兵援朝,很可能引火烧身。

最稳妥的做法,就是强化东北边防军,一来可以保卫边境,二来可以给人民军当战略支撑。

如果人民军退无可退,还可以退到山里打游击。

毛主席的态度很坚决,认为必须出兵入朝。

后来,他又多次找林彪会谈,但没有说让林彪当主帅的事,而是就为什么出兵,不出兵的后果以及对美国采取的对策,问询林彪的建议。

在战略战术问题上,林彪倒是积极的建言献策。

他认为既然必须出兵,就应该把重炮汇集到主力师,打几场歼灭战,既能提高士气,也能站稳脚跟。

其实,林彪也看出了中央派他入朝当主帅的想法,会谈中多次提及自己的病情,怕光、怕水、怕风、怕声音、不能熬夜等等。

拒绝入朝,并非装病

关于林彪托词到的身体不适,他的很多秘书以及随行人员都能证明。

林彪在进入黄埔军校前,就十分虚弱。

后来,随着军事训练的增多,身体才变得强了些。

在中央苏区时,林彪强撑了下来,并走完了两万五千里长征。

不过,平型关大捷时,林彪伤了元气,从此身子骨就虚弱不已。

林彪骑着缴获的日军战马,还披着日本军官的大衣,国民党哨兵误以为他是日本人,一枪穿透了林彪的肺,还伤到了脊髓神经。

尽管在苏联治愈了几年,身体有所好转,可这次误伤还是让他落下了病根。

在指挥辽沈战役期间,气候寒冷,休息不及时,林彪就有好几次倒在了战场上。

他不知道从哪搞了个偏方,只吃豆腐,不是白菜豆腐,就是土豆豆腐,从不吃肉。

林彪军务繁忙,从早忙到晚,他又不摄入油脂,身体消瘦异常,他发病的次数越来越多,也一次比一次严重。

只要身边警卫人员和医护人员稍稍疏忽,就会有生命危险。

而且,林彪怕水,三四年不洗一次澡。

为了避免衣服臭掉,一天要换两三身衬衣。

他不仅身体不能沾水,也不能看见水、听见水声。

一旦如此,就会止不住的跑肚拉稀。

林彪怕水,但是对火上瘾。

他尤其喜欢闻火柴燃烧的味道,一旦身体疲倦或者头昏脑涨,都点燃一根火柴,凑上前去嗅。

林彪身上的怪病出奇的多,他经常脸色突然变得惨白,胸闷气短,呼吸急促。

只要发病,不论吃什么药,都无法缓解。

久病成医,林彪想出了一个怪招:颠车。

有一回林彪在广州忽然犯病,叶群焦急的喊:“快!林总病了!”

冲进屋的不是医生,而是司机。

他和几名警卫合力将林彪抬到了一间空屋子里,里面有一辆偏三摩托,摩托就固定在墙边,平常也不骑。

司机率先跳上车去,叶群扶着林彪颤颤巍巍的坐上摩托。

司机把油门拧到最低,车身开始剧烈晃动,林彪忍痛说道:“再猛些!”

随着颠簸的剧烈,林彪的脸上竟然有了血色。

他紧咬着的牙关慢慢松开,痛苦的双眼也渐渐睁开。

后来林彪去了北京毛家湾居住,军区把他的摩托换成了卡车。

只要一发病,司机就会带他去“越野”,卡车疾驰在崎岖不平的土路上,林彪也逐渐好转。

林彪的身体已经差到医护人员稍一疏忽,他就会一命呜呼。

对于林彪的情况,毛主席是知道的。

1953年,毛主席特地抽调来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的医学专家,让傅连璋领衔,对林彪的神经、心脏、胃肠、泌尿、血液、肝脏、肺部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检查。

他们的结论是,林彪身子骨的确很虚,但脏器没有什么大问题。

医疗小组在与苏联专家沟通后,认为只能对林彪采取维护性措施,他的病无法根治。

毛主席的心情很沉重,可他已经把能做的都做了,最后给林彪抄了一首曹操的《龟虽寿》,以期他能把一切看开。

打的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以林彪的身体状况,到了天寒地冻的朝鲜,再加上日夜不停的工作,他很可能无法活着回来,指挥作战那更是难于登天。

在10月2日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主席说:“出兵援朝已是十万火急,既然林彪说他不能去,我的意见还是彭老总最合适了。”

两天后,军委会议召开,虽然中央已经有了入朝的人选,但林彪对此事还是不赞同。

林彪说:

“为了拯救一个几百万人的朝鲜,打烂一个5亿人口的中国有点划不来。我军打国民党是有把握的,但打美军很难说。它有庞大的陆海空军,还有雄厚的工业基础。把它逼急了,扔两颗原子弹也够我们受的。如果非要出兵,也不是不可。把军队屯在朝鲜北部,能不打就不打,这是上上策。”

客观来看,林彪的观点不无道理。

但毛主席是以宏观和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的,如果朝鲜人民军败了,狂妄的美国人很可能把战车开到我国东北。

届时,台湾的蒋介石再趁机反攻,我们的局面会非常被动。

相比于林彪的悲观,还是彭德怀的悲壮更让毛主席欣慰。

彭德怀从西安回来后,还没来得及休息就找到毛主席说:“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烂了,最多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若让美军摆在鸭绿江岸边和台湾,它要发动侵略战争,随时可以找到借口。”

毛主席听完很高兴,激动的站了起来,昂扬的说:“彭老总讲得好!”

接着,毛主席推出了他的观点:中朝两国,唇亡齿寒,我们不能置之不理。否则,今天的朝鲜,很可能是明天的中国。

如此一来,抗美援朝正式敲定。

散会后,毛主席语重心长的嘱咐彭德怀:“给你10天准备时间,出兵就定在10月15日。”

林彪本人对兵发朝鲜,还是很有顾虑的。

他曾召见过回京述职的中国驻朝大使柴武,柴武如实向林彪汇报了战场的近况。

林彪若有所思的问:“他们(金日成以及朝鲜人民军)有无上山打游击的准备?”

柴武想了想,谨慎的表示,不能确切的讲有准备,但依据他和金日成的接触,到了必要时刻金日成是可以上山的。

林彪又自言自语的说:“我们不出兵,让他们上山打游击行不行?”

其实有顾虑的不只是林彪,毛主席在下决心前,也做了很长时间的头脑风暴。

当邓华的先遣队赶到鸭绿江边,毛主席亲自给他发电报:“慢一点,缓一缓。”

毛主席需要时间,再推敲一下出兵入朝的可行性。

胡乔木回忆道:“我在毛主席身边工作了20年,记得有两件事主席很难下决心。一件是1946年我们准备彻底与国民党翻脸,另一件就是1950年志愿军入朝作战。”

毛主席权衡利弊时,不刮胡子,把自己锁在屋子里。

想通了,就开会,和大家商量意见,事情拍板以后,才刮了胡子。

事实证明,当年抗美援朝是非常明智的决策。

新中国成立刚刚一年,国际社会对我们有太多的敌视,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证明了中国军人的勇气和作战实力,让那些觊觎我们领土的豺狼虎豹,都吓破了胆。

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整理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jikehao.com删除。
(0)
极客号的头像极客号
上一篇 2022年 9月 29日
下一篇 2022年 9月 29日

相关推荐

合作联系:1152QQ041010